1.测试用例的密度--用例密度直接影响bug的数量和严重级别
2.测试用例覆盖率--因为覆盖率很小发现的bug很少时能说明质量很好吗? 3.bug数量--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bug,用户一定是不会再认可这个软件了 4.bug的严重级别--严重的bug会使用户无法使用软件更别说能接受这个产品了
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点尽可能的量化; 2、测试用例设计要通过评审,要求需求覆盖率达100%;
3、查看缺陷分别按时间的趋势图、按模块的饼状分布图,按时间的趋势图是否是下降的趋势,按模块的分
布图可以发现缺陷集中的相关模块;
4、完成系统的性能、安全、易用性等其他隐式需求的测试;
5、测试用例的执行覆盖率要达到100%; 6、程序代码语句覆盖率不低于80%;
7、缺陷修复率情况:
1) 致命、严重的缺陷修复率要达到100%以上; 2) 一般不太严重的缺陷修复率要达到80%以上; 3) 易用性不影响系统应用的缺陷修复率达到60%以上; 8、系统通过需求人员的确认测试,系统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说明。
如何量化评估被测试软件的质量?
评估被测软件质量可分为从内部、外部看两方面,内部评价软件质量时多用功能、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性能等多个衡量指标,但不同的软件衡量质量的指标权重是不一样。WEB应该更看重功
能、安全、性能,应用程序偏重于功能、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
功能性看程序对用户需求的覆盖率,但超出用户需求的部分不一定是好的,从BUG定义的角度来看,也是
一种缺陷。
可靠性看程序能无故障运行时间、容错、可恢复、安全性等,与需求初始定义去比较。
可用性看程序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场景中的使用习惯,是否方便用户的操作,是否是用户操作的最快捷步
骤。
可维护性是指工程实施时是否方便,维护基础数据方便,能快速解决用户维护方面的问题。 可移植性是指能否支持多个平台的使用,各平台、版本之间是否有快速切换的解决方案。 性能是否满足客户需求,能否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用户量,而程序的性能不下降。
从外部看,一般从用户验收测试、使用过程中的BUG反馈来评价质量。
用户验收是从用户的角度去看程序是否实现既定的需求,是否满足他们工作场景中的使用习惯,操作是否
方便等多方面,可以设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值可以体现用户对软件质量的评价。
使用过程中的BUG反馈,是指用户购买软件后,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的BUG量,可以与公司内部发现的BUG进行对比,这个比值可以来衡量软件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衡量软件测试的质量。具体的衡量值可以根据不
同的软件项目、产品经验来设定。
如何量化评估被测试软件的质量?
首先是需求需要量化:
a、有功能的规格列表以及每个功能的重要级别,市场定位等。
b、给出性能指标。
根据以上信息,定义产品的完成标准及质量,首先在客户层定义好质量标准.
下面就是根据测试情况定义,更多的是测试人员自己的理解与定义:
1、产品所运用技术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安全性,当然这个跟产品的定位有关。 2、重要功能是否全部实现,就算存在问题,是否有规避措施。次要功能在要求上可以低些。
3、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就算没达到,是否能满足当前的市场。
当然上面的结果取决于你测试列表的覆盖度及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