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历过程自主学习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记录自身的一段教学实践,阐述了一个一线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学生;长方形周长;亲身经历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24)11-063-01
无数的教学事实证明,一味地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这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注重经验,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高效课堂。曾今有人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短短的十几分钟去经历和发现前辈们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总结和发现出来的数学知识,是天方夜谈,根本不可能,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这话看似很有道理,但却是个谬论,他偷换了概念,把“经历”偷换成了“总结”。这就好比“修路”和“行路”:前辈们“修路”的确是艰难而又漫长的,但借助先进的工具,在已经修好的路上行走一遍却是十分轻松而短暂的。学生不需要去“修路”去总结,只需要去“行路”去经历过程,而经历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能让他记忆深刻、终身难忘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小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从直观、生动的形象开始,逐渐获得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语言以及数学规律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一节数学课,其实就是教师以教材为蓝本,正确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验、猜测、计算等手段,亲身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这段教材对从教多年的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熟悉了,其传统教学流程基本上就是:复习特点和周长意义→导出公式→例题示范→巩固练习→作业。但是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学生当时很容易记住这个公式,但过不了几天就把它忘掉了,尽管经过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公式甚至让学生一遍遍地抄写,却难以让学生持久的记住公式,特别是对于作业中出现逆向思考的问题(已知周长求长宽或边长),学生们更是一筹莫展,只好再单独讲解。
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这是教材特意留给学生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在教学这段教材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一个给出长宽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周长的意义和长方形的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分组探究,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前两种办法(四条边依次相加、长×2﹢宽×2)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而且计算的准确性也比较高,但就是最快捷(公式这一种)方法想到的学生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又追加一道计算长12厘米、宽8厘米长方形周长的题,让学生找最简便的方法,比速度。这一次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长﹢宽正好是周长的一半,那么再乘2就是周长,这种办法最快,有几个组率先完成,其余的组通过交流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窍门,最后我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方法最快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长﹢宽)×2是最快的,但有一个学生却说不一定,当长 和宽都不太大的时候,随便哪一种方法都好算。这有点出乎我的预料,但他
的体会是真实的。我真为学生们感到高兴,因为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放飞的思考和成功的喜悦。课后练习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并且方法多样,基本上无人出错。后来的单元复习,一提到长方形的周长,全班几乎人人都在举手,我特意抽学困生回答,他竟然也说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只是语言表达不太流利。
这段教学的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人深思:以往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竭,用尽了强化记忆的手段,其结果却还是记不住。现在老师几乎就不讲,学生学得轻松却长久的记住了,这就是新课程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寻找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化迁移,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还使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克服了学习当中的困难,提高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另外,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正确算出长方形周长,自豪感油然而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比起过去单纯的让学生死记公式,然后进行计算来说,要强得多。短期来看,也许传统教学更具功利: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得到了强化,计算得到了训练,更能应对这类考题。但是着眼于远处,首先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因为这全是老师强加给他的,他只能机械地接受;其次是限制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学生们埋头于一大堆的计算当中,根本无暇思考周长与宽、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假如遇到已知周长求长宽或边长的问题,就只能期望于老师了。
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为以后继续学习新知识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会让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自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