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 33 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 30 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 22 个,个体数量小于 10 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 18 个。
二是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三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是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由此可见 BC 是对的,小种群多是高风险的表现,气候变暖影响竹子的生存更是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选 BC。 参考链接: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summary/712/0
77.答案:B
解析:K-对策者即进行 K 选择的生物,往往具有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力较弱等特点,即倾向于把有限的能量资源多投入于提高竞争能力上。r-对策者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往往死亡率高,但高 r 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使其迅速离开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K-对策者的捕食压力小,繁殖能力低,趋向于高存活,生长速率较慢,故选 B 项。
46 / 63
78.答案:D
解析:从细菌到鲸鱼和红杉,生物有机体大小与世代时间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寿命与单位体重的总代谢活动成反比,以及由于生物体越小,代谢活动水平越高这一事实所决定的。
因此高代谢率则内禀增长率大,生长速率块,世代周期短(寿命短),为 r 对策,故种群波动大,因此选 D。 实际上,Fenchel 证明了 r 和代谢率/单位体重与生物体大小的关系明显平行,两者都能分三组:单细胞、变温和恒温,每一步重要的进化,对一定大小生物的代谢率和 r 值都有增加。
47 / 63
参考文献: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by May, 200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9.答案:B
解析: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物种间为了共同食物(营养)、生活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出现的竞争越激烈,某一特定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可能越来越小。结果,在进化过程中,两个生态上很接近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食物(食性上的特化)、拥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从而使两种之间可能形成平衡而共存,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分化主要有下列 5 种类型: 1. 栖息地分化(habitat differentiation):例如美国佐治亚盐沼的招潮蟹; 2. 领域地分化(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例如,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岸各种海鸟尽管食性和生殖周期几乎完全相同,但觅食地域各有不同;
3. 食性分化(feeding differentiation):食性分化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些亲缘关系相近,栖息于同一生境的种类,食性不同。例如,栖息于夏威夷潮线下珊瑚礁的 8 种腹足类软体动物,各有各偏好的事物; 4. 生理分化(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例如寄生在海龟大肠内的尖尾虫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需要不同,也就是无氧呼吸和 PH 值的适应性不一样; 5. 体型分化(body-size differentiation):体型大的动物需要的能量就多,但遭遇敌害的机会也多,而体型小的动物需要的能量少,相对的,比较容易逃避捕食者。相互干涉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不光竞争生活资源而且直接干扰别种的生存和繁殖,冬令营讲过,与题干不符合。
就本题而言,A 明显不合适,C 因为食物分化不是一个生态学名词,就算是食性分化,那题干已经给出取食同种植
48 / 63
物的果实,故选择 B 项生态位分化较为合理。D 项明显是干扰项。 80.答案:A
解析:由题干知,须鲸与甲壳动物是捕食关系,并非资源竞争,C 不对。只有捕食对象是甲壳类动物中的优势种才能说提高了物种多样性,而须鲸的捕食方式并无选择新,B 不准确。缩短食物链的例子在自然界确实是存在的。根据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须鲸以植食性的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比以大型食肉类动物为食更划算,因为这样能减少了能量在小型甲壳类动物到大型食肉类动物过程中的损失。因此本题选 A。 81.答案:B
解析:近些年来关于鸟类性别分配的理论的研究很多,分歧也较大,以 Fisher(1930)为代表的认为,亲代在后代的投资应该是没有性别上的差异的,也就是说如果雌性与雄性获得的亲代投资是相等的,那么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应该是 1:1;相反如果获得的投资是不均衡的那么性别比例应该是偏斜的,以保证总的投资在性别上的无差异;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从种群的角度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体会由于环境或社会的因素而自发的调整自己后代的性别比例,使其偏离 1:1;也有科学家认为性别比例的偏斜是由于不同性别的死亡率存在差异导致的。从本题来看,B复合后者的描述。AC 不影响性比,而影响分布和繁殖,D 则对雄鸟生存不利。 参考文献:
Fledgling sex ratios in relation to brood size in size-dimorphic altrical birds, Behavioral Ecology,1998, 9, 287.
82.答案:C
解析:年轮在春夏季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质部较稀疏,颜色较浅;反之,秋冬季环境条件较恶劣,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随四季交替形成了一圈一圈深浅交替的年轮。所以说,年轮可以反映营养生长的好坏。
通俗地说营养生长就是为了自身长得更大更好,生殖生长就是为了繁殖后代。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依赖,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没有健壮的营养器官,则生殖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养分,生殖器官的生长就没有物质基础。然而,如果营养器官的生长过于旺盛,过多地消耗营养物质,也会抑制生殖器官的生长。同样,通常从花芽分化开始,生殖器官就消耗营养体的营养物质,根部得到的糖分减少,以致影响根对矿质的吸收,地上部分也受到影响。故选 C。 83.答案:B
解析: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selective coefficient),S=1-w,其中 w 是根据 W 算出来的相对适合度。以 aa 为 1,则 AA 与 Aa 的 w 分别为 0.25 和 0.5,二者的选择强度分别为 0.75 和0.5。根据《基础生态学》,最终的选择系数需要在这里找到 w 的最大差值,所以选 B。 84.答案:B
解析:基因流(gene flow)是基因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运动。它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由此可见,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 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 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基因流的产生途径具体包括配子的运动,整个居群的灭绝与再集群,核外 DNA 运动等。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被认为是依赖于基因流和选择作用间平衡关系的动力学过程。
居群内基因流的大小对居群的遗传分化有重要影响。通常认为具有有限基因流的物种往往较那些具有广泛基因流的物种有较大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增加了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一些个体从其他群体带来该群体没有或少有的基因。基因流会影响群体间的相似性或特征,基因流会使出现在一个群体中的基因带给另一个群体。基因流越大,群体间的相似性越大。一旦来自另一群体的大量个体在一群体中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哈迪-温伯格平衡就被建立起来。低水平的基因流不能完全表现这种特征,但它和自然选择、遗传漂变一样会影响进化。由此
可见,通过对基因流进行研究,在进化原因的分析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植物中,基因流是借助于花粉、种子、孢子、营养体等遗传物质携带者的迁移或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花粉和种子的扩散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单纯地靠种子传递遗传物质,其结果只能是遗传物质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而花粉对基因的扩散却受花粉运动、种子扩散和自交率的影响。在植物中,以花粉为主要的基因流动的植物种类局多,花粉扩散是自然植物居群最主要的基因流,基因流的存在与否对植物的进化是重要的。基因的相互交流引起居群内遗传变异量的增加,减少了居群间的分化,这与遗传漂变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通常情况下,植物居群内遗传分化程度为 1%-12%之间,风媒传粉、以异交为主的植物居群内的遗传分化程度低;以自交为主的植物居群内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49 / 63
右上图可见,种子迁入的基因流带来了 2n+mtDNA+cpDNA,而花粉迁入的基因流则带来了1n+cpDNA(也可能因母系遗传而无 cpDNA,比如本题)。题干中根据叶绿体计算所得的分化大,而根据核基因计算所得的分化小,表明叶绿体基因缺乏交流,这与题干中叶绿体基因大多是母系遗传是吻合的,表明该物种的基因流模式主要是花粉迁入。因此本题选 B。 参考文献:
中国沙棘的基因流研究, by 鲁先文 , 200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5.答案:AC
解析:2011 年联赛原题,原来只选了攻击行为,此处改为多选增加了领域行为,故选 AC。领域指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和配偶等。占有领域的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占有和保卫领域的行为就是领域行为。育幼行为是指动物培育幼体直至能独立生存的行为,是生殖行为的继续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行为的对象是幼体,不包括保护育幼所需要领域的行为。 86.答案:ACD
解析: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但霾之所以称为霾,就是不要求水蒸气的含量,因此本题不选水蒸气E,二氧化碳显然不对,故答案为 ACD。 87.答案:BCD
解析:合子前隔离:生殖隔离的一种方式,不同物种的个体间(野生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形成合子。 时间隔离:新种形成过程中,合子形成前的隔离机制之一。又称季节隔离。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生育季节和时间,如动物的发情期、交配期;植物的开花期和授粉期等,如果群体间的生育季节和时间不同,就会造成季节隔离或时间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
行为隔离:行为隔离,是由于交配行为不同,而使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 合子后隔离:生殖隔离的一种方式。交配形成的合子不能发育到成体,或成体的生殖力缺如或低下。 从题干知,该现象属于时间、行为上的隔离,发生在合子前,故选 BCD。 88.答案:AC
解析:把图横过来就可以看就可以发现模拟曲线 S 型(如果倒过来就不认识了我就无话可说了),为 logistic 增长模型,因此 A 对 B 不对。但实际出生中低年龄组明显偏,表明计划生育开始起作用了。图为 2000 年出的中国人口金字塔,其中可以看到 20 岁附近有一个缺口,另外就是新出生这段有一个缺口,第一个缺口对的差不多是 1980 年。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计划生育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20 世纪 50 年代,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态势,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1957 年 10 月中共中央颁布的《1956 年到 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1962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认真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但由于“左”的错误的发生,计划生育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广大农村没有认真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到 1979 年,全国总人口达到 9.75 亿,过多的人口数量和过快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面对这种状况,1980 年 9 月,国务院在
50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