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指南
第十八章 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后致病菌的引入
本指南代表了FDA目前对此问题的看法。本指南不为任何人提供和授予权利,且对FDA和公众均无约束力。若有其他方法能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以使用替代方法。如若对替代方法进行讨论,请联系负责制定本指南的FDA 工作人员。若不能确定适当的FDA 工作人员,请拨打本指南扉页上的电话。
理解潜在危害
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后引入的致病菌会导致消费者患病。主要的相关致病菌有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 botulinum)、单增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金huang色葡萄球菌(S. aureus)、霍乱弧菌、嗜盐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这些致病菌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见附录7。
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的目的
巴氏杀菌方法是一种热处理方法,可用于消除食品中可能存在的与公众健康相关的大多数致病菌。对于水产品,通常将成品装入密封容器后进行巴氏杀菌,这也适用于冷藏或冷冻状态下配送的水产品。经巴氏杀菌的水产品有:巴氏杀菌蟹肉,巴氏杀菌鱼糜模拟制品和巴氏杀菌龙虾肉。
除了消除致病菌,巴氏杀菌还会大大减少水产品中腐败菌的数量。通常,腐败菌会通过竞争而抑制致病菌生长。因此需注意,巴氏杀菌后可能导致所引入的致病菌迅速生长。本章内容涉及如何控制巴氏杀菌后的再次污染。
对于某些冷藏销售的产品,在蒸煮后立即进行减氧包装(如真空包装、调气包装)。对于此类产品,蒸煮过程是为了消除E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和非蛋白分解B型和F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尤其是那些没有阻止此类致病菌生长和毒素形成的有效措施的产品(如冷藏的、真空包装的热灌装汤,以及调味汁)。
第16章所讨论的这些特殊的蒸煮过程,与同在第16章讨论的巴氏杀菌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在产品装入成品容器后,控制再次污染对于产品安全非常重要。此外,由于产品是在包装前进行蒸煮,在蒸煮和包装工序之间有被再次污染的风险。可以通过在产品加热的时候采用卫生的、自动化的连续装袋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再次污染)。将其从蒸煮锅内直接装入容器(如热填充),将再次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但这种控制措施不适用于蟹肉、龙虾肉或小龙虾肉等在蒸煮和装袋过程之间进行处理的产品。本章内容涉及热填充。
326
第十八章 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后致病菌的引入
对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后所引入的致病菌的控制
巴氏杀菌和蒸煮后直接进行减氧包装,出现再次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容器封口缺陷; ·被容器冷却水污染;
·在蒸煮和减氧包装之间被再次污染。
巴氏杀菌或蒸煮后,产品进行减氧包装时,形状不好或者容器封口缺陷会增加致病菌进入容器的风险。当容器在水浴中进行冷却时,这个风险需特别令人关注。被污染的冷却水会通过容器封口进入容器,尤其是封口处有缺陷时。控制容器封口应遵守封口机生产商的封口指南。可通过定期封口检查来控制。
可以通过控制冷却水中能够测量出余氯或其他允许的水处理化学药品来减少污染,或确保紫外线处理系统能正常运转,来控制冷却水的污染,尤其当水被重新循环利用时。
对于出蒸煮锅后直接包装的产品,可以通过在不低于185℉(85℃)的温度下进行热填充,来控制连续灌装系统中蒸煮和减氧包装过程之间的再次污染。FDA感兴趣的是在推荐的热填充温度上添加一个时间分量(如3分钟),
使包装材料中存在的非蛋白分解肉毒梭菌芽孢达到限定的致死率。
同时也要谨慎使用经过加工或处理的,能使E型肉毒梭菌和B型及F型非蛋白分解肉毒梭菌的芽孢失活的包装(如γ射线和热挤压)。FDA对使用这些方法的评价比较感兴趣。 ? 控制致病菌生长的措施
有许多控制鱼及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措施,包括:
巴氏杀菌和蒸煮过程后,紧接着在减氧包装前控制致病菌的引入(见本章); 通过干燥控制产品中适合致病菌生长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见第14章); 通过配料控制产品中适合致病菌生长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见第13章); 控制产品中盐或防腐剂的含量,如亚硝酸钠(见第13章);
控制产品中酸度(pH值)(对于货架稳定的酸化产品,见酸化食品法规 21CFR 114,对于冷藏酸化产品,见第13章);
控制软体贝类的来源,以及开始在空气中暴露(如通过收获或退潮)至冷藏的时间,来控制收获区域的致病菌(见第4章);
通过蒸煮或巴氏杀菌(见第16章),或通过高压灭菌(见密封包装的热加工低酸食品,21CFR 113,本指南中称作低酸罐头食品法规)杀灭致病菌;
通过保持初级产品特性的加工方法杀灭致病菌(见第17章);
控制食品在适宜致病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温度下的暴露时间(主要见第12章;对
335
水产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指南
于肉毒梭菌见第13章;对于水合面糊混合物中的金huang色葡萄球菌见第15章)。 ? 确定潜在危害是否显著
以下指南将帮助你确定巴氏杀菌后致病菌的引入是否为该加工步骤中的显著危害:
1、在该加工步骤可能引入致病菌吗?(仅考虑巴氏杀菌和蒸煮之后的加工步骤)?
如果不加以控制,在巴氏杀菌或将蒸煮过的产品进行减氧包装后,多种类型的致病菌可能进入到最终容器中,特别是需要在水浴中进行冷却的产品。
2、巴氏杀菌后引入的致病菌能被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吗?
若需采取预防性措施予以消除(或将危害出现的可能性降至可接受水平)可能发生的危害,就应在这一加工步骤中把“巴氏杀菌后致病菌的引入”确定为显著危害。防止巴氏杀菌后引入致病菌的预防措施包括:
控制容器封口;
控制容器冷却水中余氯量或其他许可的水处理化合物含量;
控制用于处理冷却水的紫外灯的强度,以及在紫外线处理系统中冷却水的流动速度;
在连续灌装系统中将产品热填充到最终容器中。 预期用途:
预期用途不可能影响到危害的显著性。 ? 确定关键控制点
以下指南将帮助你确定,某一加工步骤对于巴氏杀菌后致病菌的引入是否是关键控制点(CCP)。
若经识别危害是显著的,应当确定容器的封口步骤、水浴冷却容器的步骤和热填充步骤(若使用)作为该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例:
一个蟹肉加工者在装罐后对成品罐进行巴氏杀菌,并在水浴中冷却,他应当在巴氏杀菌后成品罐卷边接合以及使用水浴冷却的步骤中,将致病菌的引入设为CCP。
这种控制方法是本章“控制措施实例-控制再次污染”中的一种控制措施。 ? 制定控制措施
以下指南给出了巴氏杀菌后致病菌引入的控制措施。如符合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也可以选择与所建议的不同的控制措施。
326
第十八章 巴氏杀菌及特殊蒸煮过程后致病菌的引入
以下是本章中控制措施的示例:
控制措施 控制二次污染 适用于初级加工者 √ 适用于次级加工者 √
? 控制措施示例——二次污染的控制
? 设置关键限值。 对于容器封口:
● 容器或封口机生产商的封口指南。 对于容器冷却:
● 在容器冷却槽的排水处可测量的余氯量或其他允许的水处理化学物残留量; 或
● 设备生产商的紫外线强度和流速指南。 对于热填充
● 在产品装入最终容器时,产品温度不低于185℉(85℃)。 ? 建立监控程序 ? 应监控什么? 对于容器封口: ● 容器完整性。 对于容器冷却: ● 对于化学处理
○ 冷却水中的余氯或其他允许的水处理化学物; 或
● 对于紫外线处理: ○ 紫外线强度; 和
○ 冷却水流速; 对于热填充:
● 产品装入最终容器时的温度。 ? 怎样进行监控 对于容器封口: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