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与训练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材料分类:
①现象 + 观点(有指向) ②现象 + 例子(无指向) ③纯现象(完全无指向) ④对比类(辩证)
⑤并列类 ⑥比喻类 ⑦观点类 一、现象 + 观点(有指向)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肇庆二模)
近几年,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甚至出现了不少留学儿童。赵佳今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向来不怎么样,却也很想去国外留学。当他将此想法跟他家人提出后,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 赵佳爸:不要看人家去留学,你也想去凑热闹,其实在国内上大学也一样。 赵佳:是我自己想去国外学习的。
赵佳爸:实话实说,你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到国外去能学好什么专业?理工,还是人文? 赵佳:我到国外就是什么专业也学不好,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学的也好。最不济,还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呢。
赵佳妈: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也好。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广州一模)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大家,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审题方法】
只要选择材料中其中一个观点作为写作角度就可以,或者辩证写也可以。但要注意:千万不能离开“现象”中的提到的“话题”去写,如果这样只能是基本符合题意。
这种“话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隐性的,抽象的,如上例广州一模的“活动”,可以从肯定或否定“有的人”其中一个角度写,但写的内容一定要围绕“面对一项活动的表现”来写。
一类是显性的,具体的,如“出国留学热”。如例1:从赵佳爸角度写“不能盲从跟风”和从赵佳妈角度“让孩子开眼界”都可以,但写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前面提到的现象(话题)“出国留学”,不然就是基本符合题意。
在此类“现象 + 观点”的作文中,材料包含立意指向。材料中赵佳一家三口的对话就包含了立意的方向。
1
二、现象 + 例子(无指向)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5肇庆一模)
高考竞争激烈。出于激励广大高三学子刻苦备考的目的,大多数高三教室都贴有励志标语,如“圆自己大学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如“父母的期望,刻苦的无尽动力”,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审题方法】
抓中心句,不能把例子当作一个写作角度(例子不是观点)。如上例的中心句是“大多数高三教室都贴有励志标语”,归纳现象或话题:高三教室都贴有励志标语。然后从肯定、否定或辩证角度立意。行文中,可以从“该现象(话题)该不该存在、该现象(话题)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该现象(话题)存在的意义、作用、影响或价值”等角度展开。
而在此类“现象+例子”的作文材料中,材料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立意的指向。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仅仅为了说明、解释该则材料所提及的话题,便于考生理解而已。切记:事例不等于观点,不能单独作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而只能作为行文中列举的论据。 三、纯现象(完全无指向)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湛江)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很希望了解中国,很乐意与中国同事交往,中国同事也很喜欢他,不少中国同事经常对他说:“有时间请到我们家来做客。”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他说:“我们真的欢迎你随时来家里做客。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中国同事觉得这位美国同事并不是真心想和中国人交往,只是嘴巴说说而已。而奇怪的是,这位美国人也很苦恼,认为中国同事只会讲客套话,对人不真诚,并不真心欢迎他,因为没有一个人确定过时间邀请他做客。
【审题】话题内容: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出现的误解。
含意:民族之间(人与人)存在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
【立意角度】
1.尊重差异(个性、文化、宗教、习俗等),了解差异;
2.不了解(不尊重)差异(个性、文化、宗教、习俗等)会导致误会、误解甚至误判; 3.相互理解和沟通能消除差异导致的问题,促进和谐; 4.理解是双向的;
5.不同文化之间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学习和接受; 6.入乡理应随俗(交友需要知友)。
2
【审题方法】
首先概括材料中的话题内容与含意,这话题内容就是要求考生概括这段材料的中心。然后围绕该话题(含意)谈自己的看法。但不主张只从“含意”范围去说,因为如果归结“含意”偏了,则有离题之失。如上例你谈“差异”一定要围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说。 四、对比类(辩证)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4年广东卷)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审题方法】:
此类材料对比中有辩证思考的,可以从肯定其中一方面去立意,或从辩证角度出发。 例如2014年广东卷:
①(肯定黑白)黑白照片比数码照片好,虽少,但能唤起许多美好的记忆。 ②(肯定数码)数码照片双黑白照片好,能清晰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③(辩证)无论是黑白照片还是数码照片,只要真情在,两者都好。 又如“中心与边缘”作文:
①(肯定中心)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 ②(肯定边缘)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 ③(辩证)无论中心还是边缘,都不要迷失自我。 五、并列类(同一话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广州海珠区) 几个人围坐聊天。
甲说:“为什么我没能出生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美国呢?生活环境决定一切呀。” 乙说:“为什么我没能进入资优、待遇好的大型企业呢?事业起步阶段关乎成败的。” 丙说:“为什么我没有姚明的身材或陈奕迅的嗓子呢?先天优势很重要啊。”
……
3
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的“没”和别人的“有”。
【审题方法】:
此类作文材料一般是几个现象并举,看看材料前后是否有总领句或归纳总结句,这些句子是归纳出了材料的话题或观点,就按“现象+观点”类别去审题。但是,此类若是并举几个相同几个现象,则要归纳出几则材料中共同说一个怎样的话题,归纳时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如上例中“没”,这往往是话题所在。然后就可围绕此话题谈你的看法(肯定、否定、辩证)。
例如上例,围绕最后一句总说句“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的‘没’和别人的‘有’”来谈自已的看法。 六、寓意类(“疤痕”)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它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不少人没有预防和预警意识,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 【审题方法】
对于这种“寓意类”的作文材料,其立意重点也往往不在材料所呈现的表层现象,而在其背后的隐喻之义。可以侧重于联系社会的现象,可以侧重于人的心灵世界,可以侧重于联系某种道理。但是,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时不时扣住具有隐喻性的词,如“疤痕”。(另有详细资料) 七、观点类(议论性)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14年广州二模)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审题方法】
此类一般有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就是一个立意角度。考生只需要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作文即可。如上例:求道与做事情,均有两个观点,就有两个立意角度:从近处求道;从远处求道。做事做事情从易处开始;敢于从难处着手做事情。同时,还可以辩证写:从近远求道要看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处理事情。
4
2018届 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方法指导)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