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打印)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

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①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②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

①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②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②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⑤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⑥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目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节。 ⑦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

①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②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③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④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 直接产物。 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新生旧灭):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

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11,规律(三)

①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12,本质和现象(三)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①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

本质是一般;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⑤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3,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①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包含、表现必然,是必然的补充 ②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制约偶然 ③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14,原因和结果(三)

①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③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②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③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④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熟)(三)★★

(1)同一性的作用是: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是: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精髓

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 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③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④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⑤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⑥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 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认识论的区别) ②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③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④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⑤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4,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③区别和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2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26,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四)★★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8,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

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2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区别)

30,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四)★★★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7年新加)(五)

①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②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③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3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

①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②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③人口因素: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④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3,生产力(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①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3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

①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35,社会的政治结构(五)社会政治结构核心问题:国家

①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②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①政治法律制度②政治法律设施

36,社会的观念结构(五)

①社会观念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②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37,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38,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4)文化的功能: 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39,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六)★★★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4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①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 ②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

③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

④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⑤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强烈、更加深远。

41,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六)

①社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②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

4

③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④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⑤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4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六)

(1)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2)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 (3)杰出人物: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4)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③甚至对历史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制约。

4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六)★★

(1)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4,社会形态 (七)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45,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七)

①决定性: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主体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③主体的选择有前提并受规律制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46,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纵向上:①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更替;②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③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2)横向上,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47,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七)

①社会发展进程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总趋势是前进的 ②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③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

④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总趋势中的局部的“回复”和暂时的“倒退”。 ⑤曲折前进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改革:同一社会形态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实现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②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

③在革命后,改革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互相补充 ⑤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9,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背熟)(七)★★★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2)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③社会属性才是人的特殊本质所在。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①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②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③人的个人价值:个人通过自己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4)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0,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背熟)(七)★★

(1)自由:指从受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其含义有

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 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 ③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指人的行动自由,

(2)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

(3)人的发展是指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4)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 (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6)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三个阶段

①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②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③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5

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打印) - 图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8s3642rz56u75f0ar7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