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滕州市级索镇龙岗小学 仇军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
1、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实践欲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在INTERNET上网时,学生突然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有点目不暇接,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学生如果没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将被知识的海洋淹没,不能自拔,更谈不上去创新。让学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运用好信息技术,产生主动创新意识。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在讲述Windows 98的基本知识时,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正确使用鼠标,鼠标看似简单,但对小学生来说要掌握并正确使用它却不是件易事,特别是其中的\双击\和\拖动\。因此我特意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当然只练这两个动作学生难免会失去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得有乐趣,我用FLASH软件自带的\七巧板\软件,让学生运用单击、双击、拖动等动作,对图形进行拼接、旋转,从而拼出各种图形。这样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培养
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还有在讲“桌面属性”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为不同的画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草原里有成群的牛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牛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发挥,教师要依照教材,但不能拘泥教材,争取脱离开教材束缚学生手脚的地方,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由发挥了学生的天赋和聪明才智,使他们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画出图画让他们观察:这个美丽的图画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再采取“直观演示法”演示空心矩形和实心矩形的画法和在颜料盒中选取颜料,然后采用“小组学习法”去尝试圆角矩形、直线、椭圆和圆、曲线等图形的画法,可以讨论,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可以组成书上的图形也可以组成其它图形,使用了这些基本工具即可,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实践的乐趣。
在“网上冲浪”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任务(历时一个学期)——做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调查”的电子小报。
设计该案例的目的是在学生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中,培养其信息技能和环保意识。该案例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物的生存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关于濒临灭绝的生物的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做出一份内容完整、论据充分的调查报告。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该阶段,由教师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主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学生根据自己对各种生活媒体的接触,说出并写下他们自己认为是将要灭绝的生物的种类名称,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些生物的生存现状及其灭绝原因。
第二阶段 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该阶段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把握问题
一旦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将问题变成一种可解决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所有生物名称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再通过小组讨论,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的种类名称,从中选出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种作为进一步探究的主题。
其次要收集资料
学生明确要探究的主题之后,下一步就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来论证主题中所选定的生物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及其灭绝原因。各小组围绕选定的课题展开探究,使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有关该生物灭绝的资料。信息的来源不要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手段。
再次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选择、组合并排列相关资料信息,确定出验证课题所需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动画或声音、视频等形式,最后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各小组需要做成一份关于“濒临灭绝的生物”的调查报告,以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形式展示与交流探究成果,比如将研究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论文,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或者做成多媒体文稿等。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后,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研究成果。
在该案例中,研究气氛应该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要能够大胆假设、积极参与、敢于发言。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形成严格而轻松的科学作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3、使学生学会创新和实践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
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 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 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中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现代教学中提倡解放学生的双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获得规律性知识。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就更加不能离开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中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提高键盘、鼠标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训练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训练时间,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windows98窗口的基本操作》教学时,在讲解、演示窗口、窗口角、菜单栏、控制菜单栏、最大化按钮、最小化按钮等 基本知识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练习,尝试使用,在练习中掌握如何移动、改变、关闭、激活窗口等,并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尝试除鼠标操作外还有哪些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4、让学生体验创新和实践的快乐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学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老师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老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
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时内容将学生制作的图画、幻灯片,用计算机写的文章、制作的日历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将学生课上所做的各式各样的贺年卡打印出来,粘贴在“学习园地”内,使学生享受创新成功的喜悦,使之逐步学会创新的方法。
3、结束语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核心素质。只要教师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