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纲
(辩证的)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主观符合客观。
[反 对]:违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观主义作风。
2、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 容]: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离不
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 对]: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做到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 对]:既反对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静止观;又反对否认相
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内 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故而规律具有普遍性。同时规律又是客观的: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创造或消灭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反 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
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作风。
5、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 容]:从意识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反 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作风(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6、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内 容]: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
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既能正确反映事物现象,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是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科学意识。
[反 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7、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内 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
[反 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或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
用(或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8、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和基础,坚持实事求是;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 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反对
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9、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内 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
则起到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0.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及方法论
[内 容](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
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11、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内 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反 对]:把认识和思想僵化、固定化的教条主义观点和做法。
(唯物的)辩证法
1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内 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孤立地看问题。
[反 对]:割裂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
1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内 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
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反 对]:割裂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或主观臆造事物本没有的联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
14、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
[内 容]:①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事物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 ②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
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15、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原理
[内 容](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
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 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或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
和部分割裂开来。
16、系统优化法原理
[内 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
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7、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
[内 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
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 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静止观点,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做法。
18、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内 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
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反 对]:既要反对对困难认识不足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主义。
19、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原理
[内 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反 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或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立统一原理)
[内 容]: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即斗争性)又统一(即同一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
[反 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的形而上学观。
21、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 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
盾。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全面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
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反 对]:反对掩盖矛盾,反对一点论和片面看问题。
22、矛盾特殊性原理
[内 容]: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包含不同的
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相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 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的做法。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
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 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若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
物的区别;若只看见事物的特殊性看不见普遍性,则看不见事物的联系。
24、(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规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
理好次要矛盾。
[反 对]: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单打一”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25、(某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 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
混淆事物的性质。
26、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内容]: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但要着重把握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 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27、辩证否定观原理
[内 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的否
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2)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
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反 对]: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观点和做法。
28.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内 容](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
事物否定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
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
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3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内 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
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体。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
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内 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
展的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内 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3、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内 容]: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对人的价
值评价最根本的就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总结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