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作者:詹桥玲,张正中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6年第5期

[摘 要] 目前我国面临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岗位适应期长和专业素养欠缺等现实困境。其主要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偏失形成的人才培养质量错位,二是专业课程结构失衡造成的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导致的师范生人文底蕴不足。创设丰富的情景性情意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提供微案例式研究型课程等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 詹桥玲,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音乐教育(长沙 410012);张正中,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学与课程论(长沙 4110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素养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素质息息相关。审视当下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国民整体素养,毋庸否认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国民的艺术素养亟待提升,当然,这就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较好的艺术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打造又离不开一流的高等音乐和美术等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本论文仅从音乐专业教师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音乐专业教师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课开设的需要

乐以教育为先,礼为治国之道。音乐教育之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其特定的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有课无师”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更为突出,不少学校的音乐课程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不少学生毕业后闲置待业,造成人才浪费

虽然是不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缺员,但是又有不少高校音乐教育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挤压在社会的人才交流机构。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实也值得我们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深度反思。

(三)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校脱节,不能较好满足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实需要

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师范生人才质量更为突出,无论是从“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和面试),还是各类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来看,还是在与中小学校长访谈中了解到,不少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较好完成音乐教育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入职后的校本培养后才能较好地胜任学校常规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或多或少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负担。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观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的工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6年由教育部颁布在45所相关院校的音乐院系作试点。为了促进中小学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专业队伍,国家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学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心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2月由教育部下发至各省市和相关高校。《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虽然内容在学段上各有侧重,但基本理念和主体内容基本一致,应该成为高校各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理应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唯有紧扣《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容制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人才。我们认为,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素养,即:专业情怀与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一专多能”的学科储备和一定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一)专业情怀与专业精神夯实: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标准》提出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理解与认识,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是一名教师最核心的内在品质,既与个人的性格和秉性有关,更和后天专业教育和良好的职业荣誉感有关。在高校期间应把握学生成才的关键期,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让学生构筑好个人未来师范教育的美好愿景,并确立一辈子从事音乐教育的远大理想。

(二)专业技能与专业特质的打造:音乐教师专业行动的核心动能

“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上课会组织活动”是一名优秀音乐教师的简要描述,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和语言组织能力,既达到“能说会道”的标准;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教师还应发挥学科教育的独特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就必须能弹会唱会跳。

除此以外,中小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需要具备组织学校专业特长学生的培训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课外教育活动。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特质是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这些专业优势必须在入职前培养到位。

(三)“一专多能”的学科储备: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要素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是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门类,而音乐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有基本乐理、声乐、器乐外,还有舞蹈和音乐鉴赏等。作为一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所谓“一专”就是要个人特别擅长的优势专业技能,可以是声乐、器乐和舞蹈中的任何一项,这项专长一定是通过多年专业的历练形成的专业优势,也是一名教师真正能吸引学生的专业资本。所谓“多能”就是指音乐教师的多项专业素养,既包括一般性的专业素养,如: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课程鉴赏力和课程领导力等,同时,也包括学科性的专业素养,如:主修声乐的教师对舞蹈和器乐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应具备较好的能力。这种“一专多能”的学科储备一部分是大学入学前的专业基础,更多地需要在本科阶段逐步得到有效培养出来的。

(四)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启蒙:音乐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专业成就感低、职业倦怠心理严重,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由于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低弱导致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带来不必要的职业负担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本科阶段激发专业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基本科研能力的启蒙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立足课堂的教材、教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研究等。这种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为他们进入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源动力”。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反思

(一)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偏失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错位

传统的人才培养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怀和“一专多能”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强调的是学科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忽视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脱节。

(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失衡造成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缺失

课程结构是一股内在的课程力量,课程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所谓优化结构即结构调整,主要指变换或关联的调整。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素主要讲数量,关联则涉及到开发性与封闭性,相对开发的课程结构更具有灵活性,反之封闭的课程则更具有课程内在的约束力,好的课程应该在二者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即寻求一种最优化的匹配度。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核心要素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科学设定三者的比例以及具体内容至关重要。目前主要存在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重过大,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比例太小,而且在具体课程内容结构上也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这种失衡的课程结果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低劣。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造成师范生人文底蕴不足

目前,高校音乐专业人才通常采用“院校单一”培养模式,无论是培养环境还是专业课程师资都局限在高校,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中,除大四阶段一个月左右的教育实习课程是在中小学校外,其余教学时空均在相对封闭的高校,而且不少教育实习阶段的课程也没有完全做到位。另外,不少院校的培养师资没有高校以外的专业师资(校外兼职教师),这种“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音乐专业人才不“接地气”,缺乏专业底蕴。

四、提升高校音乐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性情意课程,有效培养音乐教师的专业情怀与专业精神

“以情唤情”的教育才有真正的教育味道,缺乏情景的课程很难让学生“入心、入行”,缺乏情意的课程很难培养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专业情怀和敬业精神。另一只眼睛看课程,则是要把目光从课程移至人,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当然也是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一定要保证课程的情景性和情意性的特点,这既是音乐教育本身的特点,也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均应体现课程的情景性,相应来讲,有些课程实施的班额就必须有严格的控制,大班额很难兼顾到课堂情景的互动性和管理效果;另一方面,要聘请高校和中小学的音乐名师、名家授课,名师名家身上饱含着浓浓的教育意蕴,教师本身就散发出一种精神的力量,他们的专业成长经历与人生故事具有一种无形的、无穷的精神感召力,这将对青年学子的师德情意和专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作者:詹桥玲,张正中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5期[摘要]目前我国面临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岗位适应期长和专业素养欠缺等现实困境。其主要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偏失形成的人才培养质量错位,二是专业课程结构失衡造成的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导致的师范生人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8jci1u2016vudb8bhn079ew80o9bl00sb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