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镇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罗正宏
【摘 要】摘 要 桑疫病是蒙自市冷泉镇春季主要桑树病害,影响春蚕的饲养量和春蚕收蚁时间。本文对不同海拔不同地块桑园的桑疫病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桑园桑疫病细菌的存在是桑疫病发生的前提条件,低温、冰雹、北风是桑疫病发生的诱因。桑疫病的危害程度与桑园的海拔高度、桑树品种、地形、管理水平以及提前预防、灾后防治措施有关。 【期刊名称】北方蚕业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冷泉镇 桑疫病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蒙自市冷泉镇位于红河河谷北岸,海拔高差在144~2 275 m(栽桑区域海拔高差1 200~1 600 m),受红河河谷气候影响,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9.8 ℃,年降雨量1 250.8~1 329.4 mm[1]。桑疫病俗称烂头病,也称桑细菌性疫病。桑疫病侵染循环过程:病原菌主要在病株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来源。病原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桑树经3~4 d潜育期即可产生新的病斑。因此,在条件适宜时,再次侵染可反复多次,造成病害的蔓延和流行[2]。典型事例发生在2006年的竹木孔村,160 hm2连片桑园全部感染桑疫病、10天左右中上部叶子95%掉光或新梢枯死,损失非常严重。5月中下旬、桑疫病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危害逐渐减弱。据我们观察、每年从2月份桑树发芽开始到5月中下旬,一直受到桑疫病的侵袭,主要发生在3月25日至5月10日左右,这个期
间只要受到低温、冰雹或北风等因素影响,桑疫病发生率达100%。
1 桑疫病发生的症状
1.1 缩叶型
主要表现在叶片向背卷缩,叶肉不能生长,叶片上有圆型褐色病斑,发病初期,叶面出现分散状圆形褐色斑点,叶脉卷曲,叶片不能正常伸展;严重时顶芽枯萎;在枝条上形成黑褐色大病斑。 1.2 黑枯型
最初叶片上产生油渍状圆形或不规则斑点,针尖大小,桑树新梢感病后整个梢端呈黑褐色,形成烂头现象,枝条感病后出现粗细不等的棕褐色点线状病斑。发病初期顶部嫩叶出现象开水烫状病斑,然后逐渐变褐,沿叶脉蔓延,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茎杆产生褐色点线性病斑,新梢部位比较严重,10天后病叶轻触或风吹脱落,严重时顶芽下部新梢腐烂断折。 1.3 断柄型
发病初期,叶柄近基部出现缢缩症状,叶片下垂枯萎,随后叶片逐渐发黑,并在叶柄缢缩处断裂脱落[3]。
2 桑疫病发生的原因
2.1 苗木调运
带菌的接穗和苗木调运,可将病害传带至本地。 2.2 其它作物细菌性疫病感染
气温突降时,桑树附近的桃树、梨树以及一些草本植物,也有感染细菌性疫病的特征。是否交叉感染,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与品种关系
冷泉镇栽桑养蚕近20年,主栽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14号、胜东1号,这3个品种产叶量高、但抗逆性差。从生产实践来看,新植的桑树第1、第2年长势良好,很少见桑疫病发生,从第3年开始,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桑疫病。这些品种当中偶然混杂有农桑8号,农桑8号几乎不感染桑疫病,品种表现异常明显。 2.4 海拔高度
冷泉镇栽桑区域的海拔高度1 200~1 600 m,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桑疫病发生时,海拔越高的地方桑疫病危害越重。 2.5 气候因素
每年从2月份桑树发芽开始到5月中下旬,一直受到桑疫病的侵袭,主要发生在3月25日至5月10日期间,正值桑树开叶四五片旺盛生长期,遇气温骤降至8~10 ℃左右,雾雨连绵维持2~5 d,空气湿度大,这种天气下极易感染,如再加上伴有北风,感染率更高,危害更重;另遇冰雹袭击桑树留下伤口后也易感染桑疫病。2010年云南冬春特大干旱时,冷泉镇没有特别明显的降温,未见有桑疫病发生。 2.6 桑园管理水平
栽桑养蚕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直接看得见效益的又是养殖部分,故很多农户重视养蚕、轻视桑园管理。桑园管理每年只是伐条和施用化肥,施肥还采用撒施(直接撒在桑地)、施有机肥的人家只是个别农户;除草采用除草剂;耕地的人家占比不到20%,其余的农户从栽植桑树以来还从未耕过桑地;至于清园、锯枯桩的人家几乎没有。由于整体桑园管理粗放,极易成为桑疫病细菌的繁殖场所,一但条件适宜就造成桑疫病流行和多次重复感染。桑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