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武帝推广儒学。 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内容。 【重点讲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

①经济领域: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领域:地主阶级产生壮大,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备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壮大,教育发展(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学在民间的私学创立) 3)表现: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代表 时著作 思想主张 影响 派 人物 期 ①政治:“仁”(核心)、(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含民本思想),取信于民,孔子 春整编 反对苛政;维护“周礼”(克己复礼) (创立) 秋 “六经” ②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③人性:“性相近,习相远” 儒①“仁政”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孟子 战家 《孟子》 ②“民贵君轻” 统思想。 (继承) 国 ③“性本善”,通过仁政恢复扩充善性 ①政治:“仁义”“王道”; 荀子 战“君舟民水” 《荀子》 (丰富) 国 ②“制天命而用之” ③“性本恶”,用礼乐规范行为 ①哲学:世界本原是“道” 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春老子 《道德经》 民”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秋 道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转家 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化) 生了重要影响。 ①世间万物是相对的 战庄子 《庄子》 ②崇尚自然,放弃差别观念以达到精神国 自由 法战李悝 《法经》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等 家 国 商鞅 韩非子 (集大成者,创立系统法治理论) 战国 墨家 墨子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等 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②对秦统一全国,起到了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重大作用; 战③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韩非子》 ②主张“事异则备变”,历史是向前国 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③主张以法治国 具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战《墨子》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国 者的利益) 4)意义: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观点的比较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1)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民”;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孔子提出了“性相近”,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有着明显的分歧。 二、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①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政治:诸侯国问题 ③民族:北方匈奴和南方西南夷、百越 2)用人政策: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得到重用 3)个人发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①要求统治者的爱护百姓 ②神化君权,为儒家披上神学外衣,带封建迷信色彩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 ①内容:A、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B、五常:仁义礼智信 ②评价:A、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秩序 B、合理部分成为传统美德应弘扬 C、封建等级、压迫妇女,对以后历史发展弊大于利 4)发展儒家“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缓解土地兼并来解决现实问题。 3、特点 1)外儒内法(儒法表里、崇儒尚法) 2)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地位上:独尊正统地位。民间学说→官方学说。 4)内容上:糅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理论。 5)源流上:继承先秦儒学的“礼”“仁”“民本”等思想,又与时俱进。 4、过程 1)思想方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非贵族官僚凭太学资格为官;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5、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6、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方面 秦始皇 汉武帝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 同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政策 排斥、打击 影响 进入低潮 尊崇 确立正统地位 异 原因 面对刚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国力强盛,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三、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朝: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 3)唐期: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4)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5)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基。 2、含义:理学是儒学从佛、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形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兴儒学。 3、代表思想家及主张 派别 代表 主 张 程颐、程颢 程朱理学 朱熹 陆九渊 陆王心学 王阳明 哲“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学 伦“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 方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法 态“存天理,灭人欲” 度 地位 影响 发展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理学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且思想影响深远。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致良知,知行合一” 开创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未取得统治地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评价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4、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心学也是理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延续和修正),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1)相同点: ①思想范围: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③主观目的: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④地位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 ①在宇宙构成上:理学是“理先而气后”是客观唯心论;而心学是主观唯心论。 ②在道德主张上: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四、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 1、社会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吏治腐败,社会各种矛盾尖锐。 3)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4)外交上:虽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西学东渐使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对传统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出现。 2、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思想朝代 家 代表作 主要思想 评价 影响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①有力冲击封建正统迷信; 思想; 明②反对“存天理,灭人李《焚书》《藏②具有民主色彩,一定后欲”;穿衣吃饭即是贽 书》 程度上反映了资本期 人伦物理” 主义萌芽时期的要③抨击“男尊女卑”传求。 统观念;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批判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民本思想) 黄《明夷待访宗录》 羲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为客”; 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③提出工商皆本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①倡导经世致用; 末顾《日知录》、 ②批判君主专制; 清炎《天下郡国③提出“天下兴亡, 初 武 利病书》 匹夫有责” 王夫之 《船山遗书》 ①唯物思想:世界是物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质的; 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主要内容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的进步思想;王夫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有,而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主张明道救世的经世之学,反对宋明以来空谈理学的学风。 ③突破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工夫之更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经世致用”,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3)评价 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在于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并未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作为地主阶级的儒家代表,仅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其历史局限性。 4、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比较 1)条件 ①经济条件 A、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B、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厂迅速发展。 ②政治条件 A、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然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B、西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③文化条件 A、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B、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课标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武帝推广儒学。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内容。【重点讲解】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8e0k93jvt6et871df8g8njyy26yjv018m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