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
———————————————————————————————— 作者: ———————————————————————————————— 日期:
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上)
2010-6-17
摘 要:文章在探讨了不同人口的粮食消费及其波动变化的基础上,说明粮食、食品价格波动对不同消费人口福利状况影响的差异,这一差异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收入阶层及城乡之间,而且延续到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文章还利用粮食价格数据和辽宁省重点贫困县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评估了不同粮食品种价格波动和相关人口特征变量对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及落入贫困的几率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价格波动,人口福利,低收入人口,贫困
近期全球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使全球、区域及国家层面的粮食及农业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力已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迹象,再加上自2008年5月以来随着国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同时猛烈上涨,很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因此给已经处于高位运行的食品价格再加助力,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危机”浮出水面。据国际粮农组织(FAO,2008a)的统计,FAO名义粮食价格指数在2002-2008年间增长了1倍,实际粮食从2002年开始增长,2006和2007年大幅增长,到2008年中期,实际粮食价格比2002年的水平高出64%。日前已经至少有40个国家的政府采取了粮食价格控制或出口限制等紧急措施。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贫、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全国贫困人口从1.5亿缩减为2000多万,贫困发生率也从30.7%下降到1.6%。然而,日前已经成功脱离贫困的人口又再度返贫的现象越发多见。笔者认为,该问题的出现与近年来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波动走高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从2003年至今,中国的粮食价格一改持续了近8年的低迷走势开始强劲反弹,此间仅有2005年经历了小幅下降调整,之后又显著上涨。高涨的粮价直接造成了食品价格的上扬,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实际收入减少,因此返贫的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必然。从一般的经济学常识中可知,高物价会给所有的消费者尤其是最贫穷的消费者的福利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后,理性的评估分析粮食价格走势对不同收入人口所产生的影响,这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与稳定、新农村建设和相关福利政策的调整及扶贫事业的推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那么这一影响究竟如何?本文试图从人口的消费与收入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估与分析。 一、人口消费结构、粮食消费及其福利影响的差异化
对于评估人口福利的变化而言,一般可以从人口的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两大方面进行考察。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最关键的考察变量是消费结构的构成状况和消费价格的波动情况。结合粮食问题就要涉及粮食消费在消费中的重要性、粮食价格变动及其对不同消费人口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从消费构成的结构观点来看,对于低收入人口来说,粮食一般占其总支出的一半甚至更高。因此粮价的上涨可能对其生活和营养条件产生显著影响。例如,Block等(2004)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稻米价格上涨时,贫困家庭中的母亲相应减少了自己的热量摄入以更好地喂养孩子,导致母亲消瘦状况增多。此外,为购买价格上涨的稻米致使对营养价值更高食品的购买量减少,这导致幼童(及其母亲)的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出现发育障碍的概率增加。FAO(2008b)的研究显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从支出看,最贫穷的1/5家庭所受的影响最大。其福利状况不是损失最大就是增益最少。甚至在农村家庭平均呈受益状况的某些国家,如巴基斯坦和越南,农村地区最贫穷的1/5家庭仍因主食价格上涨而出现福利状况的负增长。无疑,预计所有国家的所有城镇家庭都将蒙受损失,但程度不同,其中最贫困家庭的福利下降幅度最大。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也就是说处于最贫穷阶层的人口或家庭的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价格波动所影响的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对这类人口或家庭的生济影响就更深。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消费或是粮食消费所占的比重越大,受到的价格冲击也就越明显。另外,粮食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商品销售价格的波动,而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表1列出了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消费部分所占的比重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的CPI指数中,食品消费部分占1/3多,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第三高的位置。这一比重值越大说明在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比重越大,在食品价格波动上升的情形下CPI通胀的影响程度也就更明显。对于贫困人口来讲,这就涉及通货膨胀率与贫困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此进行过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围绕着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绩效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的。如Fischer等(1982)曾利用所建立的跨国回归模型对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只有在低通货膨胀水平上才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同一时期的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有赖于温和的通货膨胀(Bruno等,1995)。总之,这类研究成果的普遍结论都是反对较
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认为应当采用一种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通过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来解决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类研究大多是直接对贫困发生率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如Blank等(1986)曾发现通货膨胀有恶化贫困境况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指出,通货膨胀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份额,有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的程度。Cutler等(1991)利用美国1959-1989年的样本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能够产生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但与此相反,Powers(1995)对美国1959-1992年的分析却发现,通货膨胀率提高使得以消费为基础测量的贫困率有所提升。Cardoso(1992)曾对拉美7个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她认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对于已经处于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来讲影响并不大,其原因在于这些已经贫困的人口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本来就很少,通货膨胀给他们造成的贬值影响并不明显。但她也同时指出,通货膨胀会对人们的实际工资所得产生强烈的影响。 虽然说以上两大类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共识,但笔者比较倾向认为,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人口及贫困的实际影响在短期和中长期是不同的:在短期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能够使失业率下降,使很多人能够借此机会获得工资收入;但在中长期,这种正面效果就会逐渐降低,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实际收入所得和实际购买力,从而降低生活水平,使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大。而且在同样的通货膨胀水平下,就食品通货膨胀来讲,穷人会比富人遭受更大的福利损失。首先,在穷人的消费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例较高,受食品价格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更深;其次,在面对食品涨价的过程中,富人会比穷人更容易改变其消费构成,来替代那些价格已经上涨的消费品种,而穷人的这种替代机会较为有限;第三,穷人更为缺少事先储藏食品的能力和手段。因此在通货膨胀面前,贫困主体会表现出更强的脆弱性。下面我们就利用食品或粮食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来分析判断中国不同居民在价格冲击中的主体脆弱性。
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 - 图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