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论文有关英语写作的相关论文
“过程法”模式对于减少“写作障碍”的积极影响研究
[摘 要]“过程法”模式对培养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具有典型的一系列优势,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语言学习认知规律;使写作变得更“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过程法模式;写作障碍;积极影响 1 研究背景
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远远低于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这一点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证实。自从1987年写作部分被纳入大学英语考试(CET)以来,考生的写作部分得分不理想,平均分始终在5~7分徘徊(蒋家平,1995)。根据英语在我国使用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的是书面形式,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束定方,2004:15)。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迫切需要。历史上,国外研究者(Emig,1971;Zamel,1982;Jones,1985;Diaz,1985)将“过程法”分别应用于英语作为二语(TESL)和外语(TEFL)课堂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过程法”具有积极效果的结论。国内一些研究者(文秋芳,1999;吴锦、张在新,2000;邓鹂鸣,2003)也证明了“过程法”的可行性,并从写前阶段、影响因素以及系统操作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了相关的写作策略。现在,这种新的写作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
和教学者的推崇。
2 “过程法”模式的积极影响因素
(1)写作过程中的步骤。研究者通常将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步骤):写前、写作和修改。
第一,写前阶段是一个将潜意识里产生的观点提取出来,紧接着对其进行检查和提炼的过程(Neman,1995:57)。在这一阶段,作者通过“大脑风暴”法产生观点、搭建文章结构并开始思考如何向读者传达信息、传达什么信息。老师们可以用故事、地图、网络或词汇单帮助学生组织观点和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以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或者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以此来提炼出更多观点。接下来就是列提纲,即呈现清楚的写作内容的线索。众多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从学生当中收集写前阶段的不同策略,并示范给全体学生,以便他们可以从中选择性地吸取,不无裨益。
第二,写作是写作过程的中心环节(Murray,198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完成一篇粗略的稿子,他们必须将写前阶段准备的观点尽快地组成一个暂时的、初步的篇章布局,不必讲究词汇或句子的精美与否,而应该特别注重文章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思考、修改、再思考这一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写作,直至最终一篇更好的初稿得以完成。
第三,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使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而达到提炼作品的效果。修改包括增加或删减一些词汇或内容,
更换和重组内容,这样,作品对读者更有意义。修改过程也能让学生发现书写形式上的错误,如语法结构、拼写、句子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等。总而言之,修改是为了完善一篇作品,使作品对读者更具有阅读的意义。
写前、写作和修改三个步骤并不一定是以直线形式出现的,但是,他们总是连续不断地迂回出现在写作过程中。例如,在写作阶段,学生经常会回头寻找更多观点;写前阶段过程中,修改行为有助于学生构思更好的观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修改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 (2)“过程法”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过程法”的概念,先前的研究者们(Brown,1994;Maxine Harison,1994)从它的不同特征上给出了定义。笔者试图推荐以下关于“过程法”的定义:“过程法”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交际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它引导学生经历循环往复的写前、写作和修改过程,从而最终创作出一篇有意义的作品。“过程法”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理论等研究成果(邓鹂鸣,2003:59)。它反映了写作教学的本质,即以同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中心。根据其对写作者的积极影响,“过程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关注写作具体过程的同时,又注重写作者发现和创造写作内容的能力;第二,强调写作的目的,认为写作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这种行为会促进作者与读者(包括老师与同伴)更好地交流;第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第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指挥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