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对抗行为有哪些
个体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达之间都是相互吻合、前后一致的。并且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会在时间上出现突然的跳跃。人们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总是和以前的性格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由经验和遗传来决定的。当然也不是说,未来与过去毫无联系。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人,虽然我们本来就不清楚所谓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发挥出了我们的能力与天赋,我们依然不清楚我们身体里蕴藏着的所有潜能。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人格发展不是僵硬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善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观察到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发展状况。当孩子进入新环境之中,他隐藏的性格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对某个孩子进行测试,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然后根据他的表现观察他们的人格发展水平。这个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行为肯定符合他以往的性格特点,于是,我们就能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的他们的性格。就孩子的情况而言,通常是在转变期——孩子开始学校生活或者家庭环境突然发生变故时,我们最有可能发现他的性格。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就像一张相机底片被放进冲洗液一样呈现出清晰的图像。
曾经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他性情暴躁,行为令人难以琢磨,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们问他一些问题时,他没有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做出敏锐的回答,而是自言自语,说一些和问题毫不相关的话。在了解这个孩子的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这个孩子已经和他的养父母相处几个月了,但他对他们依然怀有敌意,他不喜欢这个家庭环境。
这是我们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男孩的养父母对此先是摇头,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很好。事实上,以前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我们想要矫正孩子的性格缺陷,对此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软硬兼施,都没有收到什么成效。”由此可知,仅仅善待孩子是不够的。虽然有很多孩子会对父母的善意有所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改变。孩子们相信他们当前的处境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善意而有所改变,一旦这种善意消失,他们就会回到以前的行为中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关键是要理解孩子的所知所想,父母对他们一厢情愿的理解并不重要。
我们告诉这对养父母,孩子在这里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对于孩子的感觉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期间肯定发生过什么,才导致孩子对他们的憎恨。我们对这对父母说,如果他们不能改变孩子的这种想法与感受并赢得他的爱,那么这个孩子肯定会做出反抗,因为在孩子眼中他是被囚禁了。
后来,我们听说这个男孩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俨然变成了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跟他交流,那么他的情况会得到改善。但这还不够,因为孩子还没有弄清这种情况的根源。随着我们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是和养父母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的,他认为养父母比起他更加关爱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孩子脾气暴躁的根本原因,这个孩子不再愿意留在养父母家,因此,任何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和目的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从他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出发,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可以排除任何智力障碍的问题。一段时间以后,这对养父母也意识到,如果他们无法改变这个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他们只能将他交由别人来抚养。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惩罚手段,那么,这将成为他继续反抗的理由。这种惩罚强化了他的这种感觉,即他的反抗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根据。从我们的角度看,孩子的错误行为是他与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他从未接受过教育来应对新环境的真实反映。尽管孩子所犯的错误是幼稚的,但我们也无须吃惊,因为这种幼稚也时常出现在成年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