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

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 柳下子

中庸之道取中求和,是在阴阳相反关系中,保持联系,不偏不倚,取平衡的,反过而不及。

立体哲学有三层次相反关系,上下现象相反,左右社会关系相反,前后矛盾对立。上下左右属静态层面,是可以取中平衡的,这是保持现实平衡稳定的需要。中庸之道属于静态层面的文化。进入社会动态变化规律,在前后矛盾对立面上,是反中庸的。也就是说,在善恶面前、刑法体系、新旧社会交替变化中,中庸求和,则意味着扬恶抑善、破坏法制、克新复旧,起消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反封建剥削是反中庸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今天为保持社会稳定而用中庸文化之平衡理念。物质还有反物质,中庸为什么不能反中庸,不能用形而上下的逻辑理解之。

在左右相反关系中保持联系取中求和,也不尽相同。当国家主权受到外来社会的侵犯和威胁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取中求和,保持联系,为捍卫国家主权,该战则必战。和与战都有理。 但是,若有人在静态社会层面上,为争夺实体控制权,搞内斗内耗,冲突战斗不止,这就破坏了社会内在关系的平衡稳定,这时才要讲和谐。那么,到了社会动态变

化层面,人又取中求和,扬恶抑善、破坏法制、克新复旧,那他就颠倒了中庸平衡和矛盾变化不平衡之理。战与和都错误。这就是中国逻辑,认识中国文化必以此对之。中国特色之路是顺中国逻辑规律发展的。

另外,还有个动态平衡问题。动态有机械和生命运动。如船航行、车行进、人走路都有机械平衡问题,这种平衡也在上下左右关系中存在,既不能头重脚轻,也不能左偏右倚,但前后不能平衡,平衡意味着不能行进。社会生命运动同样道理。所以,中庸之道只限于上下左右关系中,即上主体思维理论与下客体行为实践,左公有整体和右私有个体相反关系之间,在前后矛盾运动中是不能保持平衡的。

立体哲学,中庸之道适用的范围限于上下左右关系,静中有动,运动中也有前上下左右的动态平衡,动中有静。中庸之道的定位应该在中和前两个层面上,其他六个动态层面属于不平衡的关系,不适用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中庸之道不能向前走,向前走意味着必与后变化保持平衡,这会混淆调和矛盾是非,阻碍社会在矛盾规律上变化发展。后上下左右关系无客观联系,它本身就是两面走极端,过而不及的产物。此过而不及就是在上下左右静态平衡层面上搞内斗内耗,争夺实体控制权,破坏现实的和谐稳定关系。在前后动态层面上,又取中求和,扬恶抑善,破坏法制,克新复旧,阻碍现实向前变化发展,它是颠倒平衡与运动关系的。 前与后都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关系,但却是对立变化的。 中庸之道存在于中和前中两个点位上,这是其特点所在,它通过上下左右和前上下左右层面与社会发生联系,这是它与其它社会理论体系联系一体化之所在,这就是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更实用。从西方文化上说,在上下主客体,左右整体与个体的十字相反关系中,相互联系,取中平衡,中庸之道立于中点可以派上用场。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相反关系中,中庸之道也可用之,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充分发掘它的潜能。

中庸之道是倡导人精神入世,反过而不及,引导人保持精神平衡的,调节包括上下人的思维与行为,实体的主客体,人与自然;左右整体与个体,和社会基础关系平衡的,它是保持实体和社会关系稳定的一种文化理念。抑狂扬卑,因人而异,符合客观,抑扬皆对,反之扬抑皆错。所谓客观与主观即是前后矛盾,社会变化之存在。当今之世与往之世已不同,其平衡点,及其平衡之用都区别于过去,中庸之道必适应社会变化而更新。新中庸之道是中庸反中庸相互联系的,入世中庸,出世反中庸,其内容也区别于过去,不能只入不出,只入世,不出世,社会也永远也进步不了。

儒家唯我独尊,上智下愚,君子小人,三纲五常等等是属于糟粕应该被抛弃的,这些东西常常是维护人与人不平等关系的,与发展市场,民主独立,人人平等是矛盾的。若这

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

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柳下子中庸之道取中求和,是在阴阳相反关系中,保持联系,不偏不倚,取平衡的,反过而不及。立体哲学有三层次相反关系,上下现象相反,左右社会关系相反,前后矛盾对立。上下左右属静态层面,是可以取中平衡的,这是保持现实平衡稳定的需要。中庸之道属于静态层面的文化。进入社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t5f9eddm3fmdy9ul8q7b8vd538ce00y5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