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淮北花鼓戏生态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探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淮北花鼓戏生态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探索

彭子华1 杨 春2

【摘 要】淮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渊源、传承流派,艺术特色、生存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鼓戏,一是恢复淮北花鼓戏原始生态系统,二是建立淮北花鼓戏新的生态系统。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03 【总页数】7

【关键词】关键词:淮北花鼓戏;生存现状;保护与发展

淮北花鼓戏诞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为中心的淮北广大地区,这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连黄河古道,南承淮河,西接河南,东临江苏,史称“皖北北大门”。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这里南北东西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奠定了基础。1950年前后,仅宿州城至少有八个专业戏曲文化社团,花鼓戏、京戏、梆子戏、柳琴戏、坠子戏、马戏、杂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淮北花鼓戏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淮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宿州政府于1957年4月1日在民间工农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花鼓戏剧团,命名为“淮北花鼓戏剧团”。从此,花鼓戏从民间自娱自乐自由结社的民间班社变成由政府管理和经营下的戏曲专业团体。

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同时,在保护工作中,由于观念和方法的不当,责任和信心的不足,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两

种危险。为了保护处在生存困境中的淮北花鼓戏,宿州、淮北两市连手向国家申报,告急淮北花鼓戏频临灭绝的险情,请求国家予以保护。经过当地政府的积极申报和国家细致论证、审核,2006年淮北花鼓戏被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保护纳入了国家监督体系。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源于传统文化的自省和自觉。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淮北花鼓戏的历史文化生态进行总结,对保护发展淮北花鼓戏的实践进行探索,为淮北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必要的认知和学理支撑。

一、淮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淮北花鼓戏,民间称“花鼓”或“花鼓戏”,因伴奏乐器用花鼓而得名。据传说,淮北花鼓戏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业已形成,清末极为昌盛。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在宿州四乡已有数十个花鼓戏班社,每个班社有七至九人,多至十几人,六、七个班社联合为会,每个会三十多人,设会长一人,是研究和传授花鼓戏的组织。从花鼓戏著名演员牛开运(公元1879—1977)和他的师爷潘凤奇的年龄推算,对照淮北花鼓戏在当时的活动与影响,淮北花鼓戏最迟形成于清朝嘉庆元年前后。

淮北花鼓戏与花鼓灯同出于安徽淮河流域的“花鼓”。宿州以北的一只走向戏曲演变成花鼓戏,怀远、淮河以南的另一支,因吸收了当地玩灯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逐渐走向舞蹈,发展成为花鼓灯。至今从唱腔、舞蹈、锣鼓、演出形式都有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从唱腔和表演的特点来看,花鼓戏可分为南、中、北三路艺术流派。南路以安徽宿州为中心,代表人物有马敬君(花鼓状元)、牛开运、张光;中路是江苏丰县、沛县和安徽萧县、砀山,以徐州为中心,代表人物有花鼓梅兰芳王相田、

萧县的黑云彩杜学诗;北路以山东济宁为中心,代表人物张纪德。

通过走访花鼓戏艺人,追踪历史,采用逆向考察的方法,呈现的传承谱系如下: 牛正印,1924年生,濉溪县牛小集人,原宿州淮北花鼓戏剧团副团长,主要演员,擅长丑行,在花鼓戏未搬上舞台之前多演鼓架,①花鼓戏早期阶段是以歌舞为主的表演,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小锣,边击边舞边歌,男人表演俗称鼓架。又会几招“地扒子”筋头,②俗称”筋头”“跟头”“翻跟头”,指人体上下翻动的动作。人称“涮溜孩”,是花鼓戏的主要传人。他的唱腔表演独具特色,他的代表剧目有《卖鸡》《新人骏马》《王华买爹》《四宝珠》。 马敬君,1866年生,宿县人,人称花鼓状元、“戏篓子”,能“说戏”,戏路宽,文武兼备,能演出各种行当的角色。对花鼓戏剧团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花鼓戏主要传承人。代表剧目有《廻龙传》《马踏宿州》《穿金扇》等。 杨玉辉,1916年生,宿县人,主演旦角,他的嗓音柔和优美、悠扬婉转,擅演悲剧中的妇女,说中带唱,洒泪呜咽,把农村妇女悲痛哀怨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据说常常把台下观众唱的泪流满面,很受群众欢迎。代表剧目有《吊孝》《秦香莲》《孟姜女》等。

郭占才,1920年生,宿县人,花鼓戏主要传承人之一,主演老生,能说戏、能带班,嗓子条件好,善用小嗓。表演上善于体现人物的内心,以夸张形象的形体语言表达角色的外形,如《四宝珠》中的庞吉、《迴龙传》中的刘文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孙胜云,1923年生,宿县人,人称“小白鹅”。一生专功旦角,扮演俊美,嗓音甜,是花鼓戏主要传承人。他的花鼓戏舞蹈“压花场”,动作优美,生活气息浓厚,表现力丰富,一直流传至今,被作为花鼓戏艺术的经典保留。他的表

淮北花鼓戏生态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探索

淮北花鼓戏生态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探索彭子华1杨春2【摘要】淮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历史渊源、传承流派,艺术特色、生存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鼓戏,一是恢复淮北花鼓戏原始生态系统,二是建立淮北花鼓戏新的生态系统。【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rxx5m6hv0fluh9boav3qhtz4wh9l00tu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