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后练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所以取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因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D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B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17.【答案】B

【解析】《齐民要术》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18.【答案】C

【解析】祖冲之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9.【答案】D

【解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逐渐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趋同;也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0.【答案】C

【解析】顾恺之画人物以形写神。

21.【答案】C

【解析】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只有一功劳那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实际作战他根本不在前线指挥更不用提借东风了。在地理上的优势可谓微乎其微。孙刘联军齐心协力是打败曹操的关键性因素。故本题选C。 22.【答案】D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故正确答案是D。 23.【答案】(1)魏、蜀、吴。 (2)200年,官渡之战。

(3)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影响。

【解析】(1)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三国”,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操遂能克绍”,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可知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即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3)据材料分析可知诸葛亮的建议是联合孙权,共同抗曹,第二小问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4.【答案】(1)东汉时期。赤壁之战。 (2)孙刘联军与曹操。 (3)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解析】(1)根据这首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以判断,这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北方。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

(3)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并西进占领四川。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5.【答案】(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导致西晋灭亡。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2)依据材料二的“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石勒历尽饥俄、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由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 这场内乱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使西晋统治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26.【答案】(1)北方战乱。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自西晋以来,由于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10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由此可知,导致图1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北方战乱。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2018-2019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2.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3.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5.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C.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6.某电视剧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放置大量的纸张

②书橱中整齐地排列着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上挂有花木兰替父出征的画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7.《齐民要术?杂说》中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 A.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B.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C.因地制宜多快好省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8.(题文)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兰亭序》(见下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

10.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①用高表推算节气和时间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因地制宜种植作物 ④运用《大衍历》安排农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12.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3.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后练习题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所以取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因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CD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B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17.【答案】B【解析】《齐民要术》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pvr6faj52nsft0iuth97tl37kv1k00rb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