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1 -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 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 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 2 -

2.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布局特征,引出问题。资料分析,落实重点。 案例研讨,突破难点。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引子: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资料1:东北农业分布图

资料2: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突破 万亿斤大关,其中松嫩和三江大平 原贡献最大,产粮达900亿斤,所 提供商品粮超过660亿斤。但是在 辉煌背后却潜在许多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东北 农业区分布形成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本节课我们将以三江平原为例深入探讨东北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设计意图:

承上启下、落实区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学习新知识:

环节一: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发展问题 资料呈现:

资料一: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在初垦时,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

- 3 -

东北农业分布图

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资料二: 资料三: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图文资料信息展开讨论

问题1:三江平原土地肥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三江平原旱涝灾害从1949年—2007年发生了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 问题3:概括目前制约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问题链引领思维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

解读信息的能力,体现区域空间及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地理学科综合联系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

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观点,整理讨论要点;发言人:简要说明问题及产生原因。

要求:讨论过程有评价记录。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体现教学过程性评价,关注生

- 4 -

成性问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目前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开垦沼泽,旱涝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肥力下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落后,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个问题的得出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和完成。

环节二: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呈现案例:

“日前,佳木斯市抚远县国家级三江平原自然 保护区管理执法人员,依法铲除了保护区核心区 非法耕种的30亩大豆。 这块湿地两年前还草木 茂盛,如今却被人为的破坏掉了。保护区工作人 员于今年春天在这块被破坏的湿地上栽种了2500 余株树苗,使之尽快恢复原始状态。如今又有农 民私自拔出树苗,种植了大豆。 据保护区管理 局科研人员介绍,这块湿地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 将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引发乌苏里江沿岸的 坍塌,最终导致国土流失。” 设计意图

抚远县位置图

以真实的案例呈现矛盾的情境,以小冲突(农民与保护区人员的冲突)凸显大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展开和深入。 (1)对这次双方冲突你如何评价?

(2)如果你是种植大豆的农民能接受保护区工作人员这种做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3)如果你是保护区管理人员如何说服农民接受你的观点? (4)你能给农民们提出哪些建议?

设计意图:细化矛盾冲突,强化角色意识,表面上看是一次偶然的农民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冲突,但其背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的呈现,这正是本节课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的核心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研究案例情境,自愿选择角色,分析各自心态,提出合理化建议。 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

以农民的心态和角度分析农民的可能想法是:不能接受!我在荒地上种庄稼,提高收入,解决温饱没有错!拔了我的豆子要赔偿我的经济损失!

管理人员的观点是:发展农业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眼观,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 5 -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hgh1e6tp2wkqq4mj6h371qz5d0jm00kn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