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6. ①主要免疫活性 17. ①免疫活性②细胞 18. ①物理吸附②化学亲合 19. ①IgG型抗核
20. ①精密度、②总重复性、③携带污染率、④线性范围、⑤可比性、⑥准确性 21. ①稀释液、②清洗液、③溶血剂
22. ①血管壁结构与功能②血小板量和质③凝血因子含量 23. ①无活性②凝血活性 24. ①唾液酸根②负电菏
25. ①内源性凝血系统②外源性凝血系统③共同途径
26. ①血管壁正常通透性②维持血液呈流动状态③修复损伤组织 27. ①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②纤维蛋白网
28. ①凝血酶原②纤维蛋白原③Ⅴ、Ⅶ、Ⅹ因子④外源性 29. 凝血酶
30. ①高凝②纤溶亢进 31.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32. 9
33. ①多肽②多糖 34. 抗D
35. ①IgG②不完全
36. ①发热反应②溶血反应③过敏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 三、选择题
1.B 2.D 3.B 4.D 5.A 6.B 7.A 8.B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E 16.A 17.D 18.B 19.D 20.A 21.E 22.D 23.E 24.C 25.A 26.C 27.D 28.C 29.C 30.B 31.D 32.C 33.C 34.D 35.B 36.C 37.B 38.C 39.D 40.D 41.D 42.E 43.C 44.A 45.B 46.E 47.C 48.C 49.A 50.B 51.D 52.D 53.C 54.B 55.C 56.C 57.E 58.C 59.C 60.B 61.A 62.A 63.B 64.D 65.B 66.C 67.C 68.E 69.D 70.D 71.A 72.A 73.B 74.D 75.E 76.B 77.A 78.D 79.D 80.B 81.B 82.D 83.A 84.D 85.A 86.D 87.D 88.C 89.D 90.C 91.A 92.B 93.E 94.D 95.C 96.E 97.D 98.E 99.D 100.C 101.C 102.D 103.B 104.C 105.E 106.B 107.B 108.E 109.D 110.D 111.A 112.A 113.A 114.C 115.B 116.C 117.B 118.D 119.A 120.B 121.D 122.D 123.A 124.D 125.E 126.C 127.D 128.E 129.D 130.C 131.D 132.E 134.D 135.C 136.A 137.C 138.B 139.B 140.C 141.C 142.B 143.C 144.C 145.A 146.D 147.D 148.C 149.D 150.E 151.D 152.A 153.A 154.E 155.C 156.D 157.C 160.C 161.B 162.C 163.B 164.D 165.D 166.A 167.D 168.C 169.D 170.B 171.A 172.E 173.C 174.D 175.C 176.E 177.C 178.B 179.D 180.B 181.A 182.A 183.D 184.E 185.B 186.A 187.A 188.E 189.A 190.E 191.D 192.B 193.C 194.E 195.D 196.A 197.B 198.B 199.B 200.E 201.A 202.A 203.C 204.B 205.E 206.D 207.C 208.B 209.C 210.E 211.A 212.B 213.C 214.A 215.B 216.B 217.D 218.A 219.A 220.A 221.C 222.B 223.E 224.A 225.A 226.E 227. B 228.C 229.E 230.C 231.C 232.A 233.A 234.D 235.D 236.E 237.C 238.B 239.B 240.D 241.E 242.A 243.D 244.E 245.A 246.B 247.C 248.A 249.C 250.B 251.E 252.C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四、简答题
1.简述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①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
②压脉带捆扎太紧、时间太长。 ③穿刺不顺利产生的损伤。 ④抽血速度太快。
⑤未取下针头直接将血液注入容器、抗凝用力振荡等。
2. 简述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①红细胞计数
②红细胞比容降低
③红细胞内成分外溢,影响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升高或降低。
3.简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答: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须将其扣除。校正公式如下:
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4. 简述目前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主要有那些方法?
答:①电阻法,
②容量.电导.光散射法, ③阻抗与射频技术法,
④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技术法, ⑤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法
5.简述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什么意义?
答:(1)绝对增多: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疾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也可见;③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明显,且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
(2)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
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6.简述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何临床意义?
答:①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
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蛔虫、钩虫、绦虫等。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等。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⑤某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
⑥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均减少。惟独猩红热除外,反而增
高。
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7.简述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
②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
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③某些感染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精品文档
100100?有核红细胞数
精品文档
8.简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答:(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长的化脓性感染。
(2)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均匀、随机分布
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
(3)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常见于严重感染。 (4)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
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μm,常见于严重感染。
(5)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 9.简述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1)分裂池:从原粒细胞→晚幼粒细胞;
(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 粒细胞; (3)贮存池:包括分叶核和部分杆状核细胞; (4)循环池:包括半数成熟细胞循环入血; (5〕边缘池:附着血管壁可与循环池互换。
10.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答: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11.简述血小板计数的稀释液必备的条件有那些?
答:①能有效抑制凝血;
②迅速固定血小板,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形态变化; ③溶血性稀释液要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④组成简单并易于保存; ⑤不利于细菌生长。
12.简述为什么PT、APTT和PLT可以作为出血倾向的筛选试验。 答:(1)PT能较敏感地检出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引起的出血。
(2)APTT反应内源性凝因子是否异常。 (3)PLT则反应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13. 临简述床血液流变学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 答:(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质;
(2)血细胞流动性质;
(3)生物化学成分(包括凝血有关因子)。
14.简述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答:①是实施输血保证输血安全的首要步骤。
②是重要的移植抗原,ABO血型不合可引起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失败。 ③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15.简述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答:①验证血型。
②发现ABO血型系统亚型及不规则抗体。
③当存在ABO血型以外的配血不合或其他血型抗体时,即使末进行稀有血型鉴定,
通过交叉配血也能发现血型不合或免疫性抗体。 16. 简述形成LE因子的形成条件?
答:⑴病人血清中存在LE因子,为首要条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⑵存在受损和退变的细胞核,即被LE因子作用的核。 ⑶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17.实验室常见的抗凝剂有几种?
答:(1)枸橼酸盐;(2)草酸盐和双草酸盐;(3)肝素;(4)乙二胺四乙酸。 五、论述或病例分析
一) 病例:患者,女性,34岁,已婚。因面部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伴心悸来就诊。
主诉:近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伴心悸曾到本院门诊部检查,并给予铁剂口服治疗1周。患者进食正常,无挑食习惯。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尿色无异常,无便血和黑便,无鼻出血和齿龈出血。
既往史:身体健康,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8年,月经初潮13岁,7天/28天,末次月经2周前,近2年月经量增多,近1年来更加明显。
查体:T 36.5℃,P 106次/分,R 20次/分,Bp124/72mmHg,一般状态好,口唇苍白,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视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
1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Hb 64g/L,RBC 3.6×10/L,MCV 78fl,MCH 18pg, MCHC
9
229g/L,HCT 28%,RDW 1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以小红细胞为主;WBC 5.6×10/L,分类:Nsg
9
68%,L 25%,M 2%,PLT 240×10/L,Reti 2.0%。尿蛋白(—),镜检无异常,大便隐血(-),血清铁9.5umol/L(9-27umol/L)
1. 根据以上资料,请做出初步诊断并简述其诊断依据? 2.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答:1. (1) 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为:①缺铁性贫血?②月经过多原因待查?
(2) 诊断依据:①月经过多:近2年月经量增多,近1年来更加明显增多;②实验
12
室检查:Hb 64g/L,RBC 3.6×10/L,MCV 78fl,MCH 18pg,MCHC 229g/L,HCT 28%,RDW 1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以小红细胞为主,应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血清铁降低。
2. ①为鉴别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应进一步做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测
定,必要时还可做骨髓检查和铁染色;②为明确诊断病因,应进一步做妇科检查:包括B超、激素水平等检查。
二)引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的误差有哪些?简要说明其原因及排除方法。
答:(1)技术误差:①取血部位不当; ②稀释倍数不准; ③血液凝固;
④充液不当;⑤混合不均, ⑥误认; ⑦仪器误差;
(2)固有误差(允许误差):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计数池误差。
排除方法: ①提高技术水平和人员索质的培养; ②搞好质量考核和评价
三)论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
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疾病恢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四)试述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③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④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WBC常明显升高
且出现于Hb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
⑤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度(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
⑥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WBC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五)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答: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秉、恶性组织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
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
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