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反思状态——备课基本方法浅谈
跃龙中学 邵开平
在课程改革中,教学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良好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和解决的。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在具体而微的实践层面上的落实环节,它左右着广大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决定着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先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实并检验这些理论的效度和价值,否则,这些所谓的先进理论和理念就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其高深精妙的语言阐释也只能是美丽的乌托邦而已。
因此,我们在关注先进课程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微观层次的教学实践问题,并且时刻保持一种反思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学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实施形式、评价方式以及备课思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群人”的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让这群人“静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步调一致地听讲,或者练习。这种整齐划一的情形是不是教学的最佳组织形式?显然不是!但教师们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困难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课堂多样化的组织方式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和了解;其二是在不同组织方式的具体“操作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在种种困难面前,我们如何能够在课程改革的呼唤中,理解并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小班教学”、“网络化教学”的确是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校品牌的理想目标,但是这种“口号”我们听得过多过滥。
在教学准备上,备课是教学过程当中首要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如何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以符合新课程理念?备课,是一项有创造性的个体劳动,备课的好坏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教学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由于人们的惰性以及长期以来对备课的要求过于死板,教条化、程序化倾向严重,备课越来越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机器,其本身的创新和价值受到了严重弱化。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需要对备课进行深入的反思,加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塑备课新思维,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
与此同时,新课程还对教师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有了一定的要求。说课作为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工作,听课作为现场的研讨观摩和检查督导工作,评课作为考核评价和推进推广工作,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方式,也都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传统的以说课、评课、工作布置及业务学习相结合的传统教研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需要大力开展以说课、听课、评课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有利于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整体提高的校本教学研究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如何建立?如何才能不拘泥于形式而提高说课、听课和评课的实效性?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的教学问题,否则,我们将很难跳出传统体制的窠臼。
不管是多么充分的教学准备,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中去,这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但是何以做到在深入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同时,用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对其加以研究和审视,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完整的一堂课、比较典型的一个教学片段或一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如何才能够做到既立足现场、关注细节,又跳出现场、忽略细节?如何从综合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由现场和细节所反映的个别问题来引发对整体教学的思考,从而感悟出教学的道理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些都是新课程中不断困扰我们的重要教学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实效。
(一)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向学生呈现教学时所发生的事件或步骤。若将方法与特定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就会更有效。安排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1
1.激发学习动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电脑制作课件并演示、呈现有趣的图片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密切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如社区工作、家庭生活等,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兴趣。善用幽默、游戏、模拟,例如模拟“招聘和求职”活动,使教学带有娱乐性。还有诸如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提出符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达标奖励等,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良好的作用。
2.告知学习的具体目标。即在教学一开始就告知学生教学过程结束时他们将学会做什么。如在学习“国土与人民”一课的开始,可告知学生学习之后,他们会知道我们国家有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国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地方,人民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作为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使学生尽早了解到教师的期望和新知识的用途,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有意注意,更自觉地投入教学活动。
3.帮助学生回忆先决条件。在这里,先决条件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帮助学生回忆先决条件,学习才会更有成效,如学习某些地理知识,学生必须回忆地图、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果学生缺乏先决条件的准备,则教师必须设法补救。
4.呈现信息与举例。对绝大多数具体目标来说,必须向学生呈现信息或者由他们亲自发现这些信息,由此才能表现目标中现定的行为,例如,要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先要探讨大战的起因和影响。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举例说明,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5.提供练习与反馈。提供的练习活动应与具体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直接相关。假如具体目标要求学生热爱社区(或家乡),那么最恰当的练习是让学生了解社区(或家乡)的模范人物和事迹等。之后,还应该让学生接受反馈,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结论加以分析,了解其是否准确。
6.课堂小结。一堂课结束时对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有利于强化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小结的方法有多种,如用简明的语言强调目标、简要复习重点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小结或者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指的是向学生传递教学任务或内容的物理手段。当我们把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实用性。一种媒体是否可用要根据教师所计划使用的媒体、软件和硬件及具体配置情况来决定。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学生对某一媒体是否持欢迎的态度。第三,要考虑媒体所服务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鼓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所以,教师积极地选择、使用教学媒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信息与举例、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
(三)开发评估工具
历史与社会课注重知识的综合、学生的参与和社会意识的形成,这些特点都要求运用多种评估工具来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评估工具。
1.目标参照测验。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目的是测量学生是否拥有完成具体目标所规定的相同行为的能力。它对评估学生的记忆目标,如时间、地点、文献等有效。精心设计的多项选择、搭配、判断对错、简答或撰写小论文等,是评估的主要方式。
2.教师观察。观察的内容,取决于学习具体目标中规定的行为。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等。
3.综合档案袋。它是对某个学生一系列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集合展示。展示的样例中有学生测验的成绩、项目报告、同学评价、教师评语等。选哪些样式或项目作为评估的指标,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商量后达成一致。
现已开发并可以用于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估工具还有很多,如项目评价、口头讨论、学生自评、合作评价等。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按照系统化备课的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实际展开的过程。教学实施最重要的是考虑某一方法的可行性,而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活动包括:
2
1.告知学生需要掌握的预期标准;
2.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项技能时用足必要的时间; 3.提供经常性的检查与反馈; 4.布置与批改家庭作业。
以上这些活动可用于多种课堂教学实践中,它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率,使教师的教学更富有成效。
(五)教学调整
在教学实施之后,系统化备课还要求进行教学调整。这是教学过程基本成分中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环节,其宗旨是改进后续教学。教学调整需要先收集教学的各种信息,然后再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1.给达标测验评分,评分时要注意仔细体味学生出错的地方,如学生为什么会把安徽省的简称误认为是“安”,广东省的简称误认为是“广”,教师要找出原因,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着力避免。2.信息分析后,则可确定具体目标是否已被达成,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重新审视目标,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或删除或重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进一步精心完善试题及教学计划的其他环节。
问题情景教学: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大力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一、选择问题情景材料是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基础
问题情景材料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载体,关系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也是教师设计问题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进问题情景材料,是预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问题情景材料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音频材料,也可以是漫画、学生的角色表演等,如何选择问题情景的材料内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总的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切实把握课程标准,落实“依标施教”的规则。依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根据本人的经验和经历,选择材料要“亲切”“新奇”“实用”,能提升问题情景教学有效性。
1.“亲切”──乡土化
乡土化是问题情景材料设计保鲜的重要途径,乡土的亲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开设的综合文科课程,该新课程的开设,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
效率来源于兴趣,“亲”是学生的兴趣重要的来源。在龙港三中上课,运用龙港本地的材料,本地的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关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非常主动积极投入参与教学活动,整节课异常活跃地探讨龙港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应该遵循哪些规则,教学非常成功,这就是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教材不可能针对你的学校而编写的,其中有些资料就会显得遥远而陌生,学生就会不感兴趣,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发利用了地方课程资源,使问题情景材料乡土化,让课堂“活”起来,这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乡土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2.“新奇”──时代化
3
历史与社会作为对中学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它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社会,教学要力求体现出这种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特征,是历史与社会最突出的学科特色。由此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当今社会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学生兴趣的来源。多哈运动会正在举行,很多学生特别关注;网络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最好奇的“新”事物,“新”“奇”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的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有它的优势,首先,当代的热点问题是老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每年都有政治热点,如“两会”、国内外大事、……;每年有社会热点问题:环保、人口、资源、物价、犯罪……。其次,运用这些时代感的教学材料,利用当今国内外的热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第三,特别能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3.“实用”──生活化
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已经成为新课程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美国学者杜威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同样,每一位学生也是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情感和知识积累走进课堂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学习知识的价值在于“实用”,就是要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身边的故事作为问题情景材料,把教学目标与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的目标、价值。有了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义务,而是有目的性的活动目标。学习就有了发动机,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价值与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材料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认真思考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点,从生活经历的体验中生成、内化为三维教学目标。从认知心理学来说,问题情景材料要取材接近于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问题情景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在统一、融合、碰撞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问题有效是关键
设计的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桥梁,问题情景材料是问题的载体,预设问题是主线,通过问题的引导,对问题情景材料分析、归纳来落实教学三维目标。问题一般要有教师直接预设,但是课堂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根据课堂的需要,有学生生成问题,教师选择加工和定型问题,也行之有效的。在问题情景教学中任何有效的问题类型应该具备特征有:
1.启发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首先,依据问题情景材料,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过难过易倾向,过易,它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过难,失败感会挫伤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思维。问题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攻克难点。要尊重他们个性的差异,让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能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启迪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多元解读和归纳推理总结应该成为问题设计的信念。学生能有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开放性探究思考问题时,学生能收获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2.针对性。首先针对问题情景材料,要对问题情景材料有效利用。其次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杜威认为,课程的本质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具有连续、交互特点的那些经验。这些经验从儿童的现有经验出发,是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所共同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要求问题设计要求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适应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该年龄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特点。再次针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路明灯,教师必须精通课程标
4
准,在标准指导下确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应该达到的能力,达成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问题预设时必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有针对性问题。
三、落实三维目标是归宿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的具体发展”“学生学的好不好”标准是什么呢?三维目标的落实。理想的问题情景材料是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平台和基础;科学的教学问题设计,是落实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途径;落实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总体目标,把握子目标,不偏废,不流于形式。在选择问题情景材料、设计问题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师生应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理解。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就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三维目标。
问题情景教学要标致力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人为本”是教学理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要成功实践问题情景教学法,在选择问题情景材料、设计问题特征、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上都需要一线老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实践和革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使问题情景教学焕发异彩。
案例式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新一轮的课改正在由实验区不断地向全国各中小学校推广普及。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基本采用了适应本地区的教材,我个人以为课改之所以能这么快而广的推及,其主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教材的不断创新,特别是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更突出案例式教学方式的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以独特的魅力凝聚着教育专家的智慧,吸引着众多为师者的眼球。
那么,什么是案例呢?其实它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过去,它大多用于法律和医学上,因为典型而大都被称为“案例”。学校教育教学中也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许多专家学术界人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案例式教学方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崭露它独特的魅力。教学案例一般是指包含有某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水平及变化等现象。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主体就是基于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的,它淡化了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情景或案例的描述,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的学科意义。如七年级教材中案例式教学侧重于学法、观念渗透,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讲究“少而精”的教学。也就是说,有限的教材内容能使那些课本之外的同类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能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这样,老师讲授的内容虽然少了,但恰恰丰富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
例如介绍“地图”知识中,以往地理教材是直接给出“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要素的,探究性、思考性不够。本教材设计了一个阅读卡:地图的“语言”,情景是两个居住在同一街区的学生,他们各自画了一幅所在街区的平面图,但差别很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感受地图三要素的重要性。然后让大家画画我们校园的平面简图,巩固地图三要素,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探究性,学生动手又动脑,获得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方式和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成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