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变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此种必然的疗效,其中已经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了\。邓铁涛认为:\中医科学化的定义,应该是为中国人民最急切的需要,是应该有计划地订出我们共同的学习和行动。而不是教条地钻古籍,去找出肝藏血古说就是今日新说之血凝素说,这种钻牛角尖精神是无价值的\。这些看似呼应上级精神的言论,实则反映着背后存在的种种议论。这两位后来成为全国著名中医的当时学校主导者,显然在着力说服中医内部的不同意见,强调政府提倡的\中医科学化\不是认为中医\不科学\,也不应是\西医化\。在行动上,学校的培养方案随即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全部课程分为3大类:①基础学科,包括政治学、卫生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史、救护学、药物学(中国药物)、新药学、药理学(西药)、处方学、细菌学;②应用学科,包括病理学、诊断学、药治学(中)、诊疗技术、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外科学、皮肤花柳科学、公共卫生学、法医学、医事伦理学;③选修课程,包括整形外科学、针灸学、电疗学、制药学(选修)[10]26-27。与该校民国时期的课程体系相比,其显著变化除了西医课程占据比例大为增多之外,还有一点是即最能体现中医重视传统经典特色的伤寒、金匮(杂病)和温病不再专门开课。事实上,在必须以\中医科学化\为前提的压力之下,学校向上级部门提交的1950年度教学计划中对自身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计划》称:\我校之所

以称为中医药专科学校,其与一般医科学院及医学专门学校最大不同点,就是着重中药的研究及中医临床治病经验的传授,其余一般基础科学及医药上科学的理论是完全与其他医科学院相同的\-37。1951年,学校又对中医课程作了进一步压缩,主要课程融合成4门:医学概论、中法诊断、中药药物学和中医治疗学(分内科、妇科、儿科),而针灸等仍列为选修课。同时学校学制从1951年下半年改为4年制,第1~3学年课堂授课,第4学年临床实习[11]。然而即使如此,学校也没有避免改制的结局。3.改制并入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在1950年8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医的学习与研究机构,我们应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医进修学校,其目的为达到中医科学化;另一种是中医研究所,其目的为使中医的经验成果,得到科学的分析研究与整理,以充实医学的宝库\,提出了中医进修,而没有提到要开办中医教育。1950年12月2日,中央卫生部徐诵明处长及中南卫生部有关工作人员来到广州,专门与广东中医界座谈。徐诵明介绍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精神之后说:\至于中医学校,则已经办的可以继续办下去,新办的要等中医研究所有了研究总结之后认为有需要有效才办,也许政府也办。这是中央卫生部对中医教育的决定,因此中医学校的课程学制现在中央正在计划中\。但实际上,有关中医教育的计划一直未出台。相反在1951年,卫生部颁布了《关

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明确提出中医进修人员为\开业中医\,进修内容主要为西医理论和预防医学。中医进修成为当时中医工作的重心。所谓的\中医进修\,指的是让中医师去进修西医学。1951年初,中南卫生部副部长齐仲桓巡视中南各省卫生情况,与广州市中医界座谈时吹风说:\现在中央已有进修学校帮助中医们去研究科学的医学,这并不等于把中医的东西不要,而是帮助中医打好科学的基础,把中医提高。中南卫生部准备在武汉广州也设中医进修学校帮助大家发展中医学\。广东省响应要求,1951年春,先在广州开办了中医进修班,随后在全省各地陆续开办。1952年12月,广东省卫生厅正式成立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卫生厅宣传科长叶文秋兼任校长。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补助1 000万元(当时币值)用于办学。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的同时,其实卫生管理部门已经在考虑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转制问题。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直接就是借用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作为校舍,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部分教师也参与进修学校的授课。1953年1月,广东省卫生厅呈送中南卫生部《关于我省53年医学教育任务的几点意见》,正式提出广东中医药专校的改制问题,得到中南卫生部批复。1953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呈报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核准,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于1953年8月起正式改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接办,同时改制并入广东省中

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学校是面向执业中医的,而并非培养中医人才的机构。中医学校改制后如何培养未来的中医?这个问题并未被提及。事实上,当时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教育系统内,1952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学校调整,各种类型的私立学校绝大部分都被改造为公立学校,私立教育基本上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原属民办的该校被政府接管势在必行。与其他学科的学校仅仅是办学性质改变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政府学制内尚无中医学校,那么该校惟一的去向就是改成中医进修学校,原有培养中医的职能,只能暂放一边,静待中央政策。在此背景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原校董——广州的何信泉出面征求港穗校董同意后,代表校董会将全部校产和院产献给国家[15]。学校随即停止招生,对于已入学的在读学生,处理方案决定\三年级、四年级提前毕业(赶补修未完科目,缩短实习时间,提前毕业)\。而1952年刚入学的学生,则全部转往广州卫生学校,变成西医医士班一年级学生。另一个大背景则是执业环境的变化。1952年,中央卫生部号召全国医务人员走集体化道路,各地开始组织联合诊所,中医私人执业开始被逐渐限制。早在1951年,广东省文教厅就通知,各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应接受政府统一调配,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也在其列。学校以往毕业生主要是自由开业,但此时开始,要接受省人事厅的统一调配。1953年毕业学生10人,均由人事部门安排分配,由广东省

安排者7人,另外由广州市人事局分配3人(1953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方案——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调配计划.广州:广东省档案馆,档号255-2-45)。而当时在政府设立的医疗机构中,有中医科室的极少。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纵使学校继续开办下去,学生的出路也难以解决。所以,随着两校合并,原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主要教学人员也一并转入中医进修学校,原校长罗元恺任进修学校副校长,邓铁涛仍任教务主任。同时,原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多年办学积累的校舍物资全部归属中医进修学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看作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延续。当然,在办学体制上,有了明显的不同。管理架构从原来的董事会负责制变成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学校建立了校务会议、教务会议、总务会议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会议制度,形成\群众路线、集体领导\的工作方式。学生工作中,学生会改组为班代表会,\扭转了过去学生会和学校对立的现象\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1953年1月至1955年6月工作总结.广州中医药大学档案室藏);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学校和医院的学委会,在省卫生厅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政治大课和小组讨论等加强政治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自由散漫\个人主义\学习和生活不严肃\等问题进行纠正。改制时,由于原有的部分学生尚未毕业,他们成为中医进修学校里的\医专班\,1954年有28人毕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变迁

为此种必然的疗效,其中已经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了\。邓铁涛认为:\中医科学化的定义,应该是为中国人民最急切的需要,是应该有计划地订出我们共同的学习和行动。而不是教条地钻古籍,去找出肝藏血古说就是今日新说之血凝素说,这种钻牛角尖精神是无价值的\。这些看似呼应上级精神的言论,实则反映着背后存在的种种议论。这两位后来成为全国著名中医的当时学校主导者,显然在着力说服中医内部的不同意见,强调政府提倡的\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aro9uiw93x5if1klmb9gaib47vll009i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