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其大小、形态、染色均与结核杆菌类似,呈束状排列,多存在于细胞内——麻风细胞(有大量麻风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呈泡沫状)。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动物模型:犰狳 ,对该菌高度易感,接种后引起瘤型麻风。人对该菌抵抗力强,接触者仅少数发病。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为唯一宿主和唯一传染源,致病因素不清
■传染源:病人(瘤型麻风病人通过皮肤黏膜及外分泌液向外排菌)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传播多见) ■潜伏期:2-5年,长者数十年
■特点: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的慢性传染病 ■麻风病变可分为四型: 1、瘤型麻风:(恶性麻风)
→侵犯部位:皮肤黏膜、神经及内脏 病变中大量麻风细胞
→传染性强:分泌物中大量麻风杆菌——开放性麻风 细胞免疫缺陷(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免疫状态:体液免疫正常(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 →病变:肉芽肿,麻风结节
→临床表现:“狮面容”,病情严重,逐渐恶化。
2、结核样型麻风(良性麻风) 60-70% →侵犯部位:皮肤、周围神经
→传染性小——病变处少见麻风细胞及麻风杆菌
→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接近正常(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病变: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皮肤——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疹,由于细胞浸润变粗、变硬——可触及,外周神经出现感觉功能障碍 界限类 未定类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涂片,结合病史可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联合用药治疗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除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①对酸、碱敏感,对常用抗结核药耐受 ②多存在于环境中
③条件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下降),主要引起肺部结核样病变,皮肤溃疡,淋巴结炎等。
第十五章 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人工培养时必须提供新鲜的血液或血液成份才能生长,故得名。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和荚膜。
2、培养特性:培养时需特殊生长因子,X因子和V因子,前者是血红素及其衍生物,后者为辅酶,在氧化呼吸链中起递氢体作用,所以须提供血液(嗜血杆菌),在巧克力平板生长形成灰白色S型菌落。
●卫星现象:由于金葡菌能合成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二者在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可出现离金葡菌落越近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大的现象(用于流感杆菌的鉴定)。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内毒素和IgA酶
■原发感染——有荚膜菌株,急性化脓性感染,脑膜炎、咽喉炎、关节炎、心包炎等,小儿多见 ■继发感染——无荚膜菌株,继发于感染,麻疹、百日咳等病,成人多见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主要有布氏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1)布鲁斯菌,引起布鲁斯菌病,也称波浪热。 (2)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 (3)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炭疽。
第一节 布鲁菌属
人致病的有:羊布氏杆菌(主要)、牛布氏杆菌(次要)、猪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少见)。
一 、生物学性状
1、 G—短小杆菌,无芽孢,无鞭毛;
2、需氧菌,初次分离需5-10%CO2,营养要求较高,48小时长出微小透明菌落,不溶血; 3、生化反应:
分解尿素(脲酶活性:猪>羊>牛) 产生H2S(产生能力:猪>牛>羊)
4、抗原与分型,A抗原和M抗原,不同菌含量不同可供鉴别 牛 A:M=20:1 羊 A:M=1:20 猪 A:M=2:1
5、抵抗力强,在土壤、皮毛、病畜的分泌物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对消毒剂和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侵袭性酶。 2、流行环节
母畜流产
家畜感染 (隐性感染)
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
通过 经乳汁、粪、 尿排菌
皮肤 黏膜 呼吸道 消化道 眼结膜
感染人 波浪热
3、所致疾病——波浪热
波浪热:通过皮肤黏膜侵入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繁殖,经过淋巴结入血,形成菌血症,随后进入肝、脾繁殖,然后再度入血,反复形成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发热时,血培养阳性率高(70%)
4、免疫性:胞内寄生菌,以细胞免疫为主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1、标本采集:急性期采血,培养阳性率高达70%,也可取骨髓及病畜的分泌物。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试验(测抗体) 4、皮肤试验(超敏反应):诊断慢性感染或者既往感染。 5、高危人群需接种减毒活疫苗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一、鼠疫耶尔森菌
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俗称鼠疫杆菌,是我国法定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体 →历史: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目前:仍有散在及爆发(死亡率10-30%) →监控:是我国重点监控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球杆菌,两极浓染,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慢性病灶,陈旧培养物,高盐培养基上呈多形性
2、培养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细小的、粘稠的粗糙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于48小时可形成菌膜, 轻摇可呈“钟乳石”状下沉,有诊断意义。
3、抗原构造:较复杂,至少有18种,
F1抗原:荚膜抗原—抗吞噬,与毒力有关。
V/W抗原:抗吞噬,与毒力有关 外膜抗原:突破防御 鼠毒素:对鼠类有剧毒 内毒素:与细菌内毒素相似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但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很长。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F1、V/W、外膜抗原、鼠毒素、内毒素等,实质器官出血性炎症、组织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该菌毒力强,少量细菌即可致病
■所致疾病:烈性传染病——鼠疫(黑死病) ■传播媒介:鼠蚤
■传播途径:鼠蚤叮咬、呼吸道 ■临床类型:
①腺鼠疫—急性淋巴结炎,多在腹股沟和腋下。
②肺鼠疫—吸入染菌的尘埃,病人高热、胸部症状如咯血、呼吸困难。死亡患者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③败血症鼠疫—主要是败血症的表现,如高热、休克、全身出血等,死亡率高。 ■免疫力牢固。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专用实验室检测 ■警惕生物武器 ■检测动物鼠疫动态 ■灭鼠灭蚤 ■接种疫苗 ■抗菌素治疗
第三节 芽孢杆菌属
一、炭疽芽孢杆菌:炭疽芽胞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为芽胞杆菌属主要致病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 粗大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者,两端平齐,呈竹节状排列。有芽胞,小于菌体,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有氧条件下形成(空气中)。有荚膜——本菌特征(其它芽胞杆菌无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厌氧几乎不长),营养要求不高,典型菌落为R型——卷发样菌落。 串珠试验(+),在含微量青霉素培养基上,发生形态变异,为大而均匀圆球形,呈串珠状(以区别其它芽胞杆菌)
3、抗原构造
结构抗原:①荚膜多肽抗原;②菌体多糖抗原;③芽孢抗原。 ■炭疽毒素——三种不同成分蛋白质组成复合毒素
4、 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或皮毛中可存活数年至20年,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比较强,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炭疽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休克、DIC、死亡。
2、所致疾病:炭疽(人和食草动物牛、羊、马等) ■传染源:病畜、死畜 ■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 ■临床类型:
①皮肤炭疽——微小伤口侵入,接触患病动物或毛发,皮肤黑色凝固样坏死、焦痂,故名,最多见 ②肠炭疽——经口感染,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的肉、奶等,呕吐、肠麻痹、血便。 ③肺炭疽——吸入芽胞,血痰等
三种类型均可引起败血症,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高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1、标本采集
? 皮肤炭疽——病灶渗出液
? 肠炭疽——粪便 ? 肺炭疽——痰
动物尸体严禁室外解剖,避免形成芽胞,取少量组织送检
2、检验
炭疽为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范围,病原学诊断极为重要 ■直接涂片——G+竹节状大杆菌,有荚膜 ■分离培养——卷发样菌落,串珠试验阳性等
3、防治
a、死畜焚毁或深埋2m以下 b、预防接种疫区易感人群
第十七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 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菌体粗细不匀,着色不均,排列不规则(字母V、L或栅栏状),用Albert染色法后有明显的异染颗粒,主要的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具有鉴定意义。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在吕氏血清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细小、灰白色S型小菌落(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亚碲酸钾血平板生长,可以将亚碲酸钾还原成碲,使菌落呈黑色。
(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
3、白喉棒状杆菌是咽喉部常见的正常菌群,当携带了棒状杆菌噬菌体时,可产生白喉毒素,成为有毒株。 4、对湿热敏感,对干燥、寒冷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主要致病因素):棒状杆菌噬菌体基因编码,毒力和抗原性很强。由A肽链和B肽链组成,其中A肽链有毒性功能。而B肽链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心脏、神经、肾上腺等)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毒性机制:蛋白质合成中必需的延伸因子→灭活→抑制肽链延长→蛋白合成受阻→组织变性坏死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