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原理
第一章 德育概述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
? 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 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
育)
? 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
“德育”一词风靡全球
?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 “德育”、“知育”及“美育” 合
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
? 1904年,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介绍叔本华的“德
育”、“知育”及“美育”思想。
?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 “德育”、“知育”及“美育”
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
?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
的概念,并未笼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
(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 、从“德育即政治教育” (建国后)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80年代 )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1988年 ) ----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1995年)
3 、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三、“大德育”的合理性
1、与传统文化有关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相一致 四、“大德育”的难题
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使德育概念显得过于宽泛 2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名同实异”,很难与人对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3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4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五、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 ? 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
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
? 总之,我们主张在理论上把德育界定为道德教育,使它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区分开来。
与理论上分开不同,在实践中我们则强调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
第二章 德育地位
精品
.
一、教育的道德性质 比较:“教育”与“教唆”
“教育”包含使人为善、教人做人的意图和努力,是包含善意的教。 “教唆”是使人作恶,教人干坏事 ,是包藏恶意的教 。 二、德育的标准
“教育”的标准
认知标准 道德标准 1教育必须包含知识 2教育必须包含理解力 3教育必须包含认知洞见 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 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三、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 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比较) “德育首位说”表面上近似“德育即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差别很大。“德育即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在不同层次上处理德育与其他诸育的关系,强调德育的最高地位。“德育首位说”:在同一层次上处理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但“德育首位说”毕竟比“诸育并举说”更加忠实于“教育使人为善”这一基本精神。 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 四、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当务之急,是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第三章 德育的必要性
一、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1、道德虚无主义2.道德相对主义3.道德天赋论4.环境自发影响论5.取消学校德育论 二、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1)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2)学校德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集体生活是学生由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2.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文化功能2.政治功能3.经济功能4、生态功能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
? 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 二、德育目标的特点1社会性 2层次性3参照性
三、德育目标的功能1导向作用2规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功能 四、确立德育目标的原则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2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3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 4民族性与全人类文化因素相结合
第五章 德育内容
一、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
精品
.
1.私德教育 2.公德教育3.职业道德教育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一)逐渐分化的德育层次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1.道德理想: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如: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道德规则: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要求。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 (二)三个层次的关系
? 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
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
?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保护环境 →爱祖国 ? 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 (三)各层次德育的功能
层次 方式 功能
道德理想 倡议 激励,指导
道德原则 指令 指导
道德规则 禁令 指导,约束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了解) 品德的结构
1主行说2主知说3主情说4主意说5多因素说 品德是知情行的和谐结合 四、德育内容的结构
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
1.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限于道德教育。(范围)
2.中西学校道德教育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类型)
3.中西学校道德教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德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对贫乏。(层次)
4.中西学校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结构)
德育过程
一、概念(不同的解释)(了解)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