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肝脏的CT检查方法及正常表现
【摘要】:医学影像学检查近些年发展很快, 为肝脏、胆道、胰腺和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对这些器官疾病的外科治疗发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CT 医学影像 肝脏 造影 【容】肝脏的CT检查方法及正常表现
医学影像学检查近些年发展很快, 为肝脏、胆道、胰腺和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对这些器官疾病的外科治疗发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T虽然是较为昂贵的影像学检查, 对占位病变诊断价值较大,肝脏疾病在B 超检查提示占位而定性困难时, 选用CT检查可提供清晰的图像, 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肝脏CT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近年有许多进展,包括多排探测器的使用和计算机后处理软件的升级。在CT检查中,不经静脉给予造影利的CT扫描称为平扫。一般正常盯组织和病变组织间CT值至少相差10Hu才有可能明确显示肝病灶,否则应采用增强的方法进行检查。
1.平扫 先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围,应从肝脏膈顶到下脚为止,视病情而定可增加扫描围。
层厚和层距常规为10mm,直径<2cm的小病灶可采用层厚和层距2~5mm的薄层扫描,增加病灶的检出率。
2.常规增强扫描 现采用一种静脉团注法,用对比剂80~100 ml,以2ml/s的速度注射,全
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开始扫描。它的特点是增强效果较好 但消失也快。有点医院先用团注法注射50ml,然后再用快速静脉滴注法100ml,维持对比剂浓度
3.动态扫描
(1)进床式动态扫描:以发现病灶为主要目的,扫描时床移动,以3~5个层面为一组进行扫描,围包括整个器官。
(2)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主要是研究病灶的增强特征,鉴别其性质,常常应用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定性和和鉴别诊断。方法是根据平扫或常规增强CT,首先确定扫描中心层面,然后在同一层面进行连续扫描。
(3)“两快一长”增强扫描:先用平扫选择病灶最大层面,然后一次快速静脉注
页脚
射60%的泛影葡胺60~80ml,注完后立即扫描。接着在同一最大层面,于60s再扫描一次,此后于2min、3min、5min、7min、9min、12min、16min再各扫描一次。用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延迟CT扫描 近年来,一些作者报道一次大量注人造影剂后,经过4~6小时再重复扫描,
可以发现肝的小病灶。这是因为造影剂大多经肾脏排泄,只有小部分(约10%)经肝脏排泄,但正常的肝细胞具有排泄和再吸收有机碘的功能,4~6小时后人T值略有提高,而肝癌不具备这种功能,利用二者的密度差,亦可发现早期肝癌。
5.血管造影CT主要用于肝脏小肿瘤病灶的检查,其检出率高于常规CT和血管造影。但为有创和侵入性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1)肝动脉造影CT:经股动脉穿刺置导管于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移患者至CT检查床上,按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每组扫描时经导管注入30%对比剂10~15ml,注射速度为1~2ml/s,注射开始后5s行动态扫描,直径扫描完全肝。
(2)门静脉造影CT:经股动脉穿刺置导管于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扫描方法同上述动脉造影CT,但注射对比剂浓度为60%,以2~3ml/s的速度注射,总量150~170ml,于门静脉期(延时20~25s)开始扫描。 二、正常肝脏的CT表现
肝脏大部分位于右侧季肋部,仅小部分超越前正中线而达左侧季胁部。肝脏的上界相
当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与右胁缘平行。后面相当于第6至第12肋骨,前面相当于第6至第9肋软骨。肝脏的左侧达第6肋软骨平面正中线左侧5crn处、剑突下约3crn。肝脏的位置可随呼吸上下移动。肝脏呈模形,其右侧厚,左侧薄,外观可分为左、右、前、后四个缘和脯、脏两个面。隔面光滑隆突,大部分与横膈贴,前上面有镰状韧带与膈相连,前下缘于脐切迹处有肝圆韧带与腹壁相连;镰状韧带向后上方延伸并向左、右贴附横隔而形成冠状韧带,冠状韧带又向左、右伸展形成左、右三角韧带,在右冠状韧带前、后叶之间,有一部分肝脏的表面没有腹膜覆盖,称肝裸区。肝裸区可被用来区分胸腹水。在CT横断面图像上,腹水向止于肝裸区,而胸水分布于整个肝周后间隙。肝脏的脏面凹凸不平,有两个纵沟和一个横沟,构成\形。右纵沟由胆囊窝和腔静脉窝组成,其后上端为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处,即第二肝门所在。左纵沟则由脐静脉窝和静脉韧带沟组成。横沟连接于两纵沟,为第一肝门所在。在横沟右端伸向肝右外方,常见一侧沟,称右切迹,其位置在相当于下腔静脉与胆囊窝的连线上。在肝的脏面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亦称小网膜,一般只含细小的血管支、肝十二指肠韧带向上直达肝门横
4
沟,含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等。另外,在脏面的右侧还有肝结肠和肝肾韧带。肝的前缘有时可见到三个切迹,在左侧有脐切迹,是左叶间裂的标志;中间有胆囊切迹,是正中裂的标志;右侧有时可见右下缘切迹,可作为右叶间裂的标志。在不同层面的CT横断面图像上,肝脏的形态各异。在靠近横脑的肝顶部,肝脏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面积较小,占据左、右侧腹腔前侧1/4区域;在肝中部,肝脏近似模形,面积较大,占据腹腔的右半;在肝的下部,肝脏近似梭形或半月形,依次向下其面积逐渐缩小。 CT清楚地显示肝脏各叶的结构。依据肝门和肝三条裂隙(左叶间裂、横裂和正中裂),可将肝脏分为右叶、左叶侧段(左叶)和左叶外侧段(左外叶)以及尾状叶=左叶间裂(此裂又称圆韧带裂或纵裂)是区分左叶侧段和左叶外侧段的标志。此裂起自脐切迹,向后上方抵于肝左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处。在CT横断面图像上,左叶间裂表现为肝前缘至肝门呈矢状走行的低密度裂隙。当裂隙脂肪组织丰富时,可衬托出软组织密度的圆韧带影。增强后扫描可显示在裂走行的肝左静脉叶间支。左叶间裂大多位于身体中线的右侧,少数偏于左侧。静脉韧带和肝门共同构成横裂。在CT横断画图像上,横裂呈一条自左后斜向右前的低密度裂隙。其前方为左叶,后方为尾状叶。正中裂是区分肝左叶和肝右叶的标志。此裂在肝的踊面,起自胆囊切迹,向后上方抵于肝左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处。在肝的脏面,以胆囊窝和下腔静脉连线为界。正中裂的位置多数经过左、右门静脉干分叉点的左侧。增强后扫描可显示在正中裂平面经过的肝中静脉。因此,肝中静脉可作为在肝顶部区分左、右叶的标志。正常肝实质的密度较均匀。采用不同的CT扫描装置因扫描能量和校准方法等因素的不同,所测得的肝的CT值有较大的差异。平扫时其围大约在48-80Hu,一般高于脾脏、膜腺和肾脏。肝、脾之间CT值平均相差7-8Hua肝实质的密度相对高于其他脏器,这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含有高浓度糖原的结果。因此,同一病例在饥饿和饱食时因其肝糖原含量变化可影响肝的CT值。另外,肝的CT值还受肝细胞脂肪含量的影响,如脂肪肝患者CT平扫,肝的CT值低于脾脏。一般肝实质的CT值亦高于血液。CT平扫肝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呈略低密度的分支状结构。在严重贫血的患者,这些血管的密度更低。相反,在脂肪肝因血液的CT值常高于肝实质,血管可呈略高密度的分支状结构。增强后扫描能清楚地显示三支主要肝静脉(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和门静脉主干及其肝的主要分支,这些血管强化呈高密度影,同时肝实质的密度亦增加。三支主要肝静脉位于肝的后上缘,肝右静脉在右叶间裂的上部呈冠状走行,注入下腔静脉右侧缘,分隔肝的右前叶和右后叶。肝中静脉在正中裂的顶端注入下腔静脉左前缘,分隔肝右叶和左叶。肝左静脉或单独或与肝中静脉汇合后注入下腔静脉左前缘,其叶间支在左叶间裂行走,分隔左叶侧段和左叶外侧段。门静脉主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汇合点位于膜腺头部和颈部交界的后方。然后向右上方斜行,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进入肝门,分为门静脉左、右支人肝。成年人门静脉长约5.5-8.Oem,径约lema
4
医学影像论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