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四肢血压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0)要点
1 前言
动脉病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二种,即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前者包括动脉狭窄、动脉瘤和动脉夹层,后者主要指动脉僵硬 ( 即动脉舒缩功能减退)。一般而言,动脉退行性病变和粥样硬化往往先有功能性改变,再发展至结构性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梗死和动脉破裂等心血管事件。大量研究表明,早发现、早干预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促使心血管临床开始重视周围动脉病变的筛查诊
断。随着推广和普及工作不断深化,临床上迫切需要简便实用的检测仪器。 同步四肢血压与臂踝脉搏波速度测量仪可测量四肢血压数值,显示脉搏容积图(PVR),加上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音图,计算机自动分析PVR特征切点,计算出临床关注的特征参数衍生值,包括双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双踝间收缩压差、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脉搏波上行时间(UT)及平均动脉压百分比(%MAP)等(图1),上述指标已经开始应用于周围压力传导动脉狭窄性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指标还可用于预测及评估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死亡风险等。
2 同步四肢血压测量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2.1 诊断下肢动脉狭窄
下肢动脉疾病(LEAD)主要指下肢动脉的狭窄、阻塞性病变,在老年人
群中相当常见,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血管,且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由于脉搏波放大可引起下肢动脉收缩压较上肢高10~15mmHg。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 ABI1.0~1.39 为正常范围,0.91~0.99 为可疑狭窄,≤0.9可诊断 LEAD。ABI与 LEAD 严重程度相关,0.4~0.9 提示重度狭窄,≤0.4提示严重缺血。当ABI用作评估周围动脉疾病患者的诊断工具时,应分别报告两侧下肢的ABI;当ABI用作评估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预后指标时,选较低一侧的ABI。一般认为ABI≥1.4代表动脉不可压缩。 2.2 诊断上肢动脉狭窄
健康人群IASBPD一般不超过10mmHg。荟萃分析表明,在人群筛查时IASBPD≥ 10mmHg是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预测指标。目前周围动脉病相关指南推荐,IASBPD超过 10mmHg 提示上肢动脉狭窄,超过15mmHg基本明确上肢动脉狭窄,但无法确定狭窄的具体位置和狭窄的解剖特征。 IASBPD诊断上肢动脉狭窄还受对侧是否并存动脉狭窄的影响,如果两侧上肢动脉狭窄程度相似,则IASBPD可能在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下增加以下二种参数分析方法有助鉴别诊断,提高准确性: (1)臂踝指数(BAI): (2)UT和%MAP: 2.3 诊断胸、腹主动脉狭窄
胸、腹主动脉显著狭窄可导致下肢动脉压力对称性下降,产生类似LEAD的症状。有研究表明,双下肢ABI均<0.9,且双侧ABI差值小于0.1和(或)baPWV 差值小于1.55m/s,诊断胸、腹主动脉狭窄准确性约达90%。这
一简单的筛查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胸、腹主动脉狭窄漏诊率和误诊率,这是同步四肢血压测量的新用途。这种诊断方法需要排除双侧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相似的干扰,但双下肢动脉对称严重狭窄的患者少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狭窄的具体部位。 2.4 四肢血压预测心血管风险
与单肢肱动脉血压相比,同步四肢血压及其衍生值显然可以更全面评估个体血压水平,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压力传导动脉狭窄,进而更准确地预测心血管风险。ABI 减低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密切相关,与 ABI>0.9的人群比较,ABI<0.9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3 臂踝脉搏波速度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3.1 检测大动脉的僵硬度
大动脉脉搏波速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动脉僵硬度,它是评价大动脉僵硬度的经典指标。
3.2 辅助诊断四肢动脉和胸、腹主动脉狭窄
基于压力波传导的物理学原理,脉搏波速度(PWV)与血压和血管壁僵硬度呈正相关,当压力传导动脉存在有导致下游压力下降的狭窄时,狭窄远端PWV下降,波足出现延迟。 3.3 臂踝脉搏波速度预测心血管风险
血流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产生压力波,传播至全身动脉树分支。在压力传输中这种前向压力波在任何结构和功能不连续的动脉树节点上均可被反射,返回升主动脉,因此,前向波和反射波沿着动脉树始终互相作用。 4 问题与建议
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和临床心血管防治工作的需要,本共识就同步四肢血压与臂踝脉搏波速度检测的适用人群和检测频率提出建议。 推荐
适用人群建议:
(1) 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首诊者;
(2) 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慢性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者;
(3) 已明确诊断为心脑血管病患者; (4) 体检发现四肢脉搏搏动明显不对称者; (5) ≥50岁健康查体者。 检测频率建议:
(1)首次测值无明显异常者需2~3年检测一次; (2)首次测值临界至轻度异常者需1~2年检测一次; (3)首次测值明显异常者需6个月~1年检测一次; (4) 需监测治疗效果的患者,根据临床需要安排检测频率。
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探索常用的同步四肢血压与臂踝脉搏波速度参数及衍生值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我们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对参考值提出了建议(表1),有些已被公认,另有些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还有一些新的参数可能被研究发现。由于这种测量简单、无创、快速,能提供压力传导动脉大量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已逐步成为继体表心电图检查后心血管临床上又一常用筛查和诊断工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基于血流动力学的病理生理学测量,测值可以反映上游是
否存在明显狭窄和血管僵硬度,但不能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病变性质,也不能确定什么时间发生什么心血管事件。分析测值时要综合压力、波形和脉搏波速度全面考虑,相互验证测值是否符合病理生理,是否能解释临床发现,不能断章取义,片面夸大某
一测值的诊断和预测作用。对已上市的这类测量仪器测值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提升,需达到临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