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重点复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和生排烃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确定圈闭形成的时间,进而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上限;根据生排烃史确定生油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即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

(2)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饱和天然气的石油沿储集层运移过程中,遇到适宜的圈闭条件,便可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这时油气藏的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因此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即为该油藏形成的时间。

(3)流体历史分析方法:根据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特征的差异估计油气充填储层的时间;根据平面上和剖面上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分布可以判断成藏速度以及烃类运移的方向;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相关指标的对比确定烃类运移聚集的时间、深度、相态、方向和通道;根据储层固体沥青的相关指标确定油藏破坏的时间。 6. 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1)地质因素引起的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

a.地壳运动可使储集层不均匀抬升,致使原来的圈闭溢出点升高,容积变小,使油气藏中的油气溢出向上倾方向运移,散失或再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 b.地壳运动使油气藏整体抬升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圈闭盖层遭受侵蚀,残留厚度减小,封闭性变差,甚至造成油层顶部出露地表被侵蚀,石油被氧化,形成沥青塞,成为沥青封闭型油气藏。另一方面由于油层抬升,油气藏压力下降,溶解气溢出,将石油排剂出圈闭,原来的油气藏变成气藏。

b.地壳运动产生一系列的断裂活动,它是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的主要因素。断裂活动往往使油气沿着开启的断裂系统大量流失,油气藏遭受破坏;或使油气在不同储层间进行再分布。

c.岩浆活动常使油气藏遭受破坏,高温的岩浆侵入油气藏能使油气裂解、变质,或油气藏变成气藏。

(2)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对油气藏的破坏:水动力的作用能使油、气、水界面发生倾斜,水动力强弱的变化能使圈闭的大小和位置产生变化,甚至致使原有圈闭消失,油气藏遭受破坏。 (3)生物化学作用、热变质作用对油气性质的改变

1、氧化变质是指原油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因氧化和微生物降解,使轻组分大量消耗,重组分不断增加,成为稠油或沥青类矿物的演化过程。其结果是使油气藏油质变差,降低工业价值。

2、热变质作用是指油气藏中原油在热力作用下向降低自由能,具有更高化学稳定性方向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原油中高分子组成通过聚合形成沥青类矿物,而较大部分烃类向低碳数烷烃和甲烷方向演化,使液态原油变轻,成为轻质凝析油直至甲烷气。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一、名词解释

1.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2.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3.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

4.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

5.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

6.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7.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8.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二、问答题

1.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盆地的基底

①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

②年轻的褶皱带:发育在地槽区,由于褶皱带往往成长条形,所以盆地大都呈长条形,规模相对较小。刚性小,由于基底下降深而沉积厚度大,面积不大,褶皱和断裂比较剧烈。 2、盆地的周边

①超覆接触:一般位于地台区,以前震旦结晶岩系为基底,坳陷型,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

②断层接触:往往为同生断层,盆地以断陷为主,平面上为长条形,剖面上为槽型。 ③断超接触:盆地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偏于断层一边。 2.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一级构造: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通称三级构造。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底盘翘升参加。

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划分上,在我国还有凸起、凹陷之称,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

3. 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地球动力学基础并考虑所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包括大陆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初始大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

②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包括海沟、弧前盆地、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③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可分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挠曲盆地。 4. 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大陆内裂谷盆地: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其特征: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② 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范围。

③ 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出岩。

④ 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⑤ 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坳陷期以大陆冲积相为主。

⑥ 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第三系储层。

⑦ 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褶皱。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 5. 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当大洋闭合和冲断带前锋扩展到伸展变薄的大陆边缘时,由于构造负荷地壳挠曲而产生深凹盆地。位于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

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当陆块被拖向俯冲带下插时,在俯冲板块上形成的。弧后前陆盆地: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的后面。此盆地形成之前,一种为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后来岛弧和大陆边缘碰撞、挤压,使边缘海沉积物受挤压形成褶皱—冲断带,叠置造成的构造负荷有关。 6. 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性的裂陷盆地:油气聚集特征: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②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油气聚集特征: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

③中部多旋回克拉通盆地:油气聚集特征: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逆断层圈闭,中央为缓背斜。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A、基本要素,包括源岩、储集岩、盖层及上覆岩层。

B、关键时刻,是指含油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

C、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即关键时刻的含油气系统,其区域展布范围由活跃烃源岩及所有来自该源岩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油气显示的界线所圈定

D、持续时间,是指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所需的时间。

E、保存时间,是指烃类在该系统内被保存、改造或被破坏的时间段,它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开始。

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2.地层压力: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

3.均—化温度:在常温常压下见到的包裹体往往含气相与液相两种流体,在冷热台上升温加热,在显微镜下可见两相转化为单相流体,这时纪录的温度即为均一温度。 二、问答题

1. 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1)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时间上):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的分布,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的92%~94.88%。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的90%。

(2)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的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集中在<3000m范围内,占储量95%以上,50%集中在大约1600m左右。 (3)油、气、煤分布的相关性

(3)油、气、煤在时间上的分布,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与石油的时代分布有显著的差别,其中古生代的差别较为显著,而中、新生代差别相对较少。煤与天然气在时间上的分布似乎比油更密切些,都集中在二叠纪—石炭纪和中、新生代,而泥盆纪及以前,不存在煤资源,而天然气和石油都占有一定分额。

oo

油、气、煤在地域上的分布,煤储量90%集中在北半球,煤主要分布在北纬48~57(占储量的

oooooo

56%),其次为北纬36~48(占储量的32%);而北纬24~36和60~70分别为以石油为主的和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聚集带和气油富集带。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1)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大型油气区的成盆基础,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持续沉降以及沉降和沉积速度互补是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繁殖的古地理环境的保持,有利于有机质的迅速埋藏与保存,较厚的沉积物有利于烃源岩埋藏到一定的深度达到成熟。另外,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2)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盆地各时代的油气储集层和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地受盆地演化的古构造和古沉积条件控制。烃源岩多分布于浅—半深海相和深—浅湖相沉积中;储集层则多属三角洲相、滨海相、浅海相、深浅海(湖)相、浊积相以及碳酸盐岩台地相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相带、沉积体系。不同沉积体系,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生油气母质及其演化、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油气的条件也有所不同。

(3)长期继承性隆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从油气形成地质条件上,有效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古隆起往往代表着长期相对抬升,位于生油区油源的主要运移方向,且发育着断层、不整合面等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4)成藏条件在时空上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生油、储油、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环节,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的整体。沉积盆地中能否有丰富的油气形成和富集,关键取决于上述六个条件的时空匹配。若匹配的条件好,就可以形成较大的工业性油气区;若匹配的条件差,则不利于形成油气田或油气区。

3. 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

油源条件:三角洲体系能形成巨大体系的母岩。具有大量有机质,具油气转化条件和具排烃条件。 储集条件:三角洲区分布多种良好的储集砂体和有机生储盖组合。砂体类型多,储集条件好;具互层、指状交叉等有利生集盖组合

圈闭条件:具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岩性油气藏发育;.也可形成构造油气藏;有效性好。 盖层条件:三角洲区沼泽沉积、分支间湾、前三角洲泥均为良好盖层,保存条件较好。 4. 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不整合面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性:不整合面上下有丰富的油气聚集,聚集在不整合面之下的比之上的更多,其原因:

长期的风化剥蚀使孔隙性增强。不整合代表曾经长期上升、风化、淋滤、溶蚀,形成了大量的裂缝、溶孔、溶洞,为油气极好的通道或聚集空间。

不整合常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孔渗高,为油气渗流的最佳通道;不整合面常凹凸不平,上面覆盖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大,易产生次生孔隙;不整合面上常有风化残余碎屑,固结后为高孔渗的岩石;不整合代表了一次区域性构造运动,使地层产生变形,促使油气运移;不整合面面积较广,延伸长,可使油气作长距离运移。

不整合是联系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桥梁。由于不整合面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且为沉积间断面,所以它能将距离较远或时代相差较远的生油岩和储集岩联系起来。

不整合面常是大范围的沉积间断,岩相突变界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面,形成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重点复习题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和生排烃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确定圈闭形成的时间,进而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上限;根据生排烃史确定生油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即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2)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饱和天然气的石油沿储集层运移过程中,遇到适宜的圈闭条件,便可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6ter73wio8njyy26yqz6tzp834daf018t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