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西名师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河流流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河可能出现在
A.英国南部 B.日本北部 C.澳大利亚西南部 D.巴西高原北部 2.对该地区河流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6-9月因蒸发旺盛,河流流量小
B.流量变化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影响的结果 C.西风带来大量降水,形成汛期 D.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 1.D 2.B 【解析】
1.由图文信息可知,该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则其流量的变化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B、C三个选项,河流汛期与降水特征不吻合,均错;巴西高原的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河流处于汛期,D正确。故选D。
2.据上题推断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形成的。6-9月因降水少,河流流量小。不受西风带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故选B。
下图是某地形剖面及其地下某沉积岩层顶面的海拔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甲地的构造地貌是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4.组成丙地地层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 B.玄武岩 C.页岩 D.花岗岩 5.该区地壳运动依次经历了
A.地壳下沉 断层 水平挤压 岩浆侵人 地壳抬升 侵蚀作用 B.地壳下沉 水平挤压 断层 岩浆侵人 地壳抬升 侵蚀作用 C.水平挤压 地壳下沉 断层 地壳抬升 岩浆侵人 侵蚀作用 D.水平挤压 地壳下沉 断层 岩浆侵人 侵蚀作用 地壳抬升 【答案】 3.B 4.D 5.B 【解析】
3.根据图示沉积岩层的海拔高度变化可知,此地地壳在甲处发生隆起,沉积岩层的海拔升高,但是在甲处该沉积岩层出现了缺失,应当是隆起后为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即背斜谷,B项正确。
4.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的构造地貌是背斜谷,其成因是地壳隆起受外力侵蚀形成的,但是在丙处却形成一个小的高地,说明丙处岩石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综合比较选项中的四类岩石,石灰岩、页岩为沉积岩,为固结成岩,易被侵蚀,A、C项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骤然冷却形成,结晶时间短,有空隙,易被侵蚀,B项错误。花岗岩为侵入性岩浆岩,岩浆缓慢降温,结晶时间长,岩石质地坚硬,耐侵蚀耐磨损,故D项正确。
5.由第1题分析可知,甲地为背斜,则其首先经历的地质作用是水平挤压,地壳抬升;甲处背斜谷以丙地为中心轴,沉积岩在左侧的海拔低于右侧,且由第2题分析可知,丙处为侵入型岩浆岩,则可判断丙处岩层发生断裂,综合分析可知,其应当为先经历断层,后岩浆沿裂隙上升侵入;丙地侵入型岩浆岩最终出露地表,则经历了地壳的抬升、外力的侵蚀,故B项正确。
开普敦是南非的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建于1652年,曾经是欧洲殖民者向亚洲扩张时期重要的供应站,并迅速发展成为南非第二大城市。现有多条铁路、公路通往内陆地区及其他国家。下图示意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开普敦早期城市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气候温和湿润 C.地理位置优越 D.商业贸易发达
7.从城市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开普半岛最适宜发展 A.城市高级住宅区 B.城市航空港功能区 C.城市核心功能区 D.城市生态功能区 8.图中所示铁路线对开普敦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 B.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 C.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 D.提高了城市的服务等级 【答案】 6.C 7.D 8.C 【解析】
6.开普敦建于1652年,曾经是欧洲殖民者向亚洲扩张时期重要的供应站,早期城市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C对。该地能源矿产资源缺乏,A错。夏季气候炎热干燥,B错。商业贸易发达是成为供应站后的发展结果,D错。
7.根据图例,开普半岛上有开普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分布,从城市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开普半岛最适宜发展城市生态功能区,D对。该地交通线路少,交通条件差,城市高级住宅区、城市航空港功能区要求交通便利,A、B错。城市核心功能区要求交通通达度高,C错。
8.图中所示铁路线都与港口想通,对开普敦的影响主要是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C对。能促进内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不是最主要作用,A、B错。交通发展,不能提高城市的服务等级,D错。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降水量随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导致该山地南北坡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10.该山地地形区名称可能是 A.大兴安岭 B.阴山 C.天山 D.祁连山 1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草原-荒漠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常绿阔叶林 【答案】 9.B 10.C 11.A 【解析】
9.由图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降水量,并且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明显。因为该山地南北坡纬度位置基本一致,大气环流因素没有较大差异,故A、C错误;洋流对降水随高度的变化影响不大,故D错误;所以可以判断导致该山地南北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故B正确。
10.由“国某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图”可以看出,该山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山地为东西走向,大兴安岭大体南北走向,且山麓应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故A错误;阴山位于内蒙古为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400-200之间,且阴山南坡为迎风坡,故B错误;祁连山山麓气候为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故D错误。天山位于新疆,属于干旱气候,且北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故C正确。 11.由“国某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图”可以看出,该山地山麓地带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从我国干湿地区划分来看,属于我国的干旱地区,植被以荒漠、荒漠-草原为主。故A正确,B、C、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第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题—第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2.辽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辽河流域是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流城内却面临着湿地减少、河道淤积、水资源短缺等多种问题,同时水早灾害频繁,西辽河地区几乎年年有早灾,特别是春旱严重,位于下游的干流地区则常常夏涝,平均每2—3年就有一次。目前,辽河正在积极地开展流城综合治理。
材料二 盘锦湿地属于滨海复合湿地,湿地类型主要有沼泽湿地、浅海水城、沿海滩涂以及河流等自然湿地和水稻水库等人工湿地类型。湿地面积比较大,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很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是国内外瞩目的湿地。
(1)根据资料,推断辽河的水文特征。(6分)
(2)与北方的其他河流相比,西辽河河段儿乎没有积雪融水形成的春汛,简析其原因。(2分)
(3)简述盘锦湿地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10分)
(4)针对盘锦湿地近年来的退化萎缩,提出可以采取的生态措施。(6分) 【答案】
(1)辽河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2分)汛期以夏汛为主,汛期较短;(2分)含沙量较大;(2分)有结冰期。(2分)(任答3点)
(2)西辽河河段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虽然有5个多月气温在0て以下,但冬季降雪少,无法形成春汛。(2分)
(3)自然成因:盘锦位于辽河人海口,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2分)夏季降水多,夏涝多发,易积水;(2分)临海,浅海水域和滩涂广闹;(2分)(任答二点,每点2分)
人为成因:开垦水田和修建水库形成的人工湿地。(2分)
作用:涵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2分)调节河流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2分)动植物富集,保存生物的多样性。(2分)(任答二点)
(4)减少过度开发,恢复自然湿地;(2分)调整作物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田和水域养殖业,增加人工湿地面积;(2分)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源;(2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现有湿地的管理。(2分)(任答三点) 【解析】
(1)据材料可知,辽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辽河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量较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汛
期以夏汛为主,汛期较短:河道淤积,含沙量较大;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于0て有结冰期。
(2)从气候资料可以看出,西辽河河段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虽然有5个多月气温在0て以下,但冬季降雪少,积雪少,无法形成春汛。
(3)盘锦湿地属于滨海复合湿地,湿地类型主要有沼泽湿地、浅海水城、沿海滩涂以及河流等自然湿地和水稻水库等人工湿地类型。盘锦湿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盘锦位于辽河人海口,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地表积水严重:夏季降水多,平均每2—3年就有一次,夏涝多发,易积水;从位置看临海,浅海水域和滩涂广闹;人为成因:开垦水田和修建水库形成的人工湿地。
作用:湿地面积比较大,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河流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景观结构复杂多样,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富集,保存生物的多样性。 (4)盘锦湿地近年来的退化萎缩,主要是过度开发,旱地作物过多和植被破坏造成的,针对此类现象可相应采取措施,经济发展快,导致过度开发,减少过度开发,恢复自然湿地;调整作物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田和水域养殖业,增加人工湿地面积;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源: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现有湿地的管理,增强保护意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贝売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大屏障岛(下图)历史上曾是贝売杉的天堂,原是无人荒岛,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屏障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故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屏障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売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为顺利将贝壳杉运出,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鏡了一座贝壳杉大坝。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后半期,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
(1)简述历史上大屏障岛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成为贝売杉的天堂的条件。(6分)
(2)推测殖民者修筑贝売杉大坝的原因。(4分)
(3)分析大量砍伐贝売杉给当地生态带来的威胁。(6分)
(4)在贝売杉林恢复工程中,有人认为可以混交引入其他树种,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2分)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2分)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2分)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2分)(任答3点)
(2)大屏障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滩急流,原本难以课浮通过;(2分)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贝壳杉林茂密,方便就地取材。(2分)
(3)贝亮杉生长缓慢,一经破环难以恢复造成森林资源枯竭;(2分)缺少林冠拦藏和枯枝落叶涵蓄,地表径流加强,诱发水土流失;(2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
(4)同意。混合林抵御病虫害能力更强,有利于增强群落的稳定性;(2分)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小气候,减轻水上流失;(2分)为野生动物营造多样化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2分)
或不同意。引人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人侵,驱逐贝壳彩的生长空间;(2分)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2分)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2分) 【解析】
(1)贝売杉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读图可知,大屏障岛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原是无人荒岛,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屏障岛,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
(2)从跨越的经纬度可以看出,大屏障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为顺利将贝壳杉运出,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鏡了一座贝壳杉大坝,说明部分河段有险滩急流,原本难以漂浮通过,无法将贝壳杉运出;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水位升高,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大屏障岛曾是贝売杉的天堂,贝壳杉林茂密,方便就地取材。
(3)贝亮杉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生长缓慢,一经破环难以恢复,造成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破坏,地表裸露,缺少林冠拦藏和枯枝落叶涵蓄,地表径流加强,诱发水土流失;森林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的重要来源,森林破坏,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4)是否可以混交引入其他树种为开放试题。有利方面有,混合林生物多样性较高,抵御病虫害能力更强,有利于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森林面积增加,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小气候,减轻水上流失;为野生动物营造多样化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有利方面主要有,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缺少天敌,生长迅速,驱逐贝壳彩的生长空间;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经济效益较低。
请考生在第14、15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候鸟游”指老年人冬季外出避寒、夏季外出避暑导致较长时间在外旅游。有专家预言: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近些年,旅行社针对“候鸟游”开展的旅游活动愈来愈多。
结合材料简述我国“候鸟游”日渐兴旺的原因以及针对旅游者的特点,指出旅行社开展“候鸟游”项目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
原因:老龄人口增多;(2分)经济收入提高,旅游意愿增强;(2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2分)交通条件改善,出行便利。(2分)(任答3点) 注意事项:加强随团医疗保健;(2分)放慢旅游节奏(降低旅行强度)。(2分) 【解析】
⑴旅游业旺盛从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两方面叙述。我国人口发展进入现代模式,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年老人口增多,人口向老龄化发展,老年旅游者增多;经济发展快,收入增加,加强了旅游者出行意愿;旅游目的是享受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差异较大的多样气候,能够吸引大量游客。
⑵针对旅游者多为老年人的特点在旅游项目的制定中应注意加强随团医疗保健,为旅游者提供医疗保障;放慢旅游节奏,降低旅行强度,满足老年人旅游者的旅游需要。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自20世纪80年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700多头,但到了2018年7月,仅剩约1012头,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答案】
原因:船只航行及渔民捕捞作业过程中等对江豚的误伤;(2分)采砂船破坏江豚的栖息地;(2分)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2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江豚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2分)过度捕捞;(2分)江豚食物短缺。(2分)(任答3点)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江豚的意识;(2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2分)人工饲养等。(2分)(任答2点) 【解析】
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应从生存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可知,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该区域是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江豚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以及过度捕捞,导致数量减少,以及江豚食物短缺,缺乏饵料等;同时船只航行及渔民捕捞作业过程中等对江豚的误伤;采砂船破坏江豚的栖息地;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保护措施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江豚的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人工饲养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