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ARF:acute renal failure,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控制性降压: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主动控制病人的血压在一较低水平,以减少手术失血或为手术创造条件,称为控制性降压。
基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进生产方式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处理。这种麻醉前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 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11
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合并或配合使用不同药物或(和)方法施行麻醉的方法。
局部麻醉(部位麻醉、区域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响应区域痛觉丧失,运动障碍,而病人意识清楚。
全身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抑制,病人的意识和痛觉丧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
血/气分配系数:指麻醉药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
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
低温麻醉:有意降低病人的体温以提高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
12
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区域阻滞: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神经阻滞:是在神经干、从、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其受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高敏反应:使用小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选择性的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
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阻滞部分脊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
重比重液:比重较脑脊液高 低比重液:比重低于脑脊液。
13
硬膜外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一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
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而产生麻醉方法。
静脉复合麻醉: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全身辅助药物而满足手术要求的全身麻醉方法。
ICU:是集中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重症病例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和积极治疗的专门单位。
复苏(resuscitation):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
电除颤(defibrillation):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
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强调维持脑
14
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
SIRS: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外毒素等和它们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链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在严重创伤或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全身性感染。
真菌性脓毒症:多发生在原有细菌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总的说来,其临床表现酷似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病人突发寒战、高热(39。5~40。C),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出现神志淡漠、嗜睡、血压下降和休克。少数病人有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