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一、课文悟读
项羽,名籍,乃楚国贵族的后代。在陈涉、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正待西行入关之时,项羽随叔父在吴起兵,他屡经沙场,喑呜叱咤,所向无敌,为推翻暴秦的统治,作出很大的贡献,但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项羽惨遭失败。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用饱蘸个人感情的笔触描写了项羽一生的经历,生动细致地刻划这个失败了的英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既有深情的歌颂,也有充满惋惜的批评,但歌颂总是多于批评。
《史记》参酌古今,自创新制,创立以人物为中心贯穿历史的纪传体。《鸿门宴》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其一,通过在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动作描写以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历史脉搏的悸动。其二,通过人物的彼此辉映来突出人物截然不同的个性,如同样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项羽思虑肤浅、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过“大怒”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话语神情中表露无遗;而刘邦虽“大惊”、“默然”,但连续向张良求计的“为之奈何”则表现了他虽惊慌而能虚心求教的
性格。对项伯刘邦从极力拉拢到极力表白,竟将自己的勃勃野心说成是耿耿忠心,无不生动的表现了这个人物随机应变、狡诈弄机的特点。还有对告密者、对谋士的态度、做法,刘项各不相同,写刘邦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项羽。另外,曹无伤与项伯,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这些人物也一一对应,相互映衬。其三,善用细节表现、刻画人物,如鸿门宴中座次的安排生动地体现了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项羽的骄妄自负及刘邦的委曲求全等内容。再如范增起召项庄行刺刘邦,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当刘邦安然逃脱,范增仰天长叹:“吾属今为之虏矣”。从一开始将自己排除于项氏集团的“若属”到“吾属”的变化,反映了范增从对羽
“为人不忍”的愤怒到感到无法与“竖子谋”的绝望、悲哀,心理刻划尤其生动。
读《鸿门宴》,再一次体会到司马迁叙史的魅力,《史记》真无愧于鲁迅“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评价。 二、亮点探究
1.简要概述故事的发展经过,用图示法来表现文章情节的起落。
探究学习:本文叙述了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分路联合进攻秦朝,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同项羽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故事结构完整,曲折动人,由曹无伤告密始,以刘邦力诛曹无伤终,首尾照应,紧凑自然。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文所示:
无伤告密(一起) 项伯夜访(一落) 范増举玦(二起) 项王不应(二落) 项庄舞剑(三起) 项伯翼蔽(三落) 樊哙闯帐(四起) 项王款樊(四落) 张良留谢(五起) 沛公诛奸(五落)
2.以项羽及刘邦为例,说说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探究学习:一方面,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始终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如项羽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増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在沛公逃席后依然受璧);刘邦遇事果断(如临危不惧,从善如流,亲往谢罪,立诛曹无伤)。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脱口供出曹无伤,闻樊哙“谯语”而“无有以应”);刘邦则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对项羽谦词卑礼,宴会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处之)。项羽不善用人(关键时刻不听范増);而刘邦则对张良,甚至樊哙言听计从,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足见刘邦是多么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3.分析刘邦刻意要项伯带给项羽的话及他自己至鸿门时的谢辞,樊哙闯帐的语言,体会司马迁描写人物语言的妙处。
探究学习: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
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而樊哙在紧张的气氛中登场,他说的话意思基本与刘邦一致,但策略有所改变。刘邦以委屈来求全,樊哙则理直气壮责之以“义”,说亡秦教训,申怀王约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虽为指责又寓尊项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项羽听得耳顺心舒。可以说刘邦主仆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项羽的戒备心理。
4.“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探究学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5.“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
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
的关系。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
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
心壮
志。项伯、范増、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 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
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
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能过于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
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迟早的
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来看,刘邦集团
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项羽因为放走刘邦而导致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宜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项
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灭秦之后,逆历史潮流而行,袭周制“分裂天下而封
诸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动乱的状态。
参读书目:《史记》 司马迁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