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解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因素,也存在一些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4.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5.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影响称内分泌干扰物。 6.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通常有气液固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组成成分。 8.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流(物种流,物质流,能力流,信息流)所联合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10.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环境污染。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做综合性,定性,定量评价过程。
1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均为发生改变 13.二次污染物: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14.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5.温室效应:大气层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的能吸收地表面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作用。
16.化学耗氧量COD:指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
17.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小于1mg|L。
18.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19.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接纳过多含P,N污水时,可使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20.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实物而传播的疾病。
21.土壤污染: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
.
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系列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和长距离迁移,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有高毒的含碳化合物。
2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地方病
24.窗地面积比Ac|Ad:指直接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的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不小于1|7
25.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不小于 27度
26.开角:是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和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度
27.采光系数:是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散射光的照度与室外相同时间的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
28.室内小气候: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围护结构以及室内的人工空气调节设施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舍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 29.化妆品: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已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工产品。
30.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认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露,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简答
1.环境介质三种物质形态的特征?⑴不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还具有维护自身稳定状态的特征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3.人群健康效应谱 5级 从下到上依次为:1)生理负荷增加2)生理代偿变化3)生理反应异常4)患病5)出现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4.环境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增强作用4)拮抗作用 5.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HRA):1)危险鉴定(定性)2)剂量反核心)3)暴露评价4)危险度特征评价
6.大气层自上而下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7.对流层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近地表的空气接受地面的热辐射后温度升高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4)人类活动污染对流层,对流层状况对人类活动影响也最大
8.太阳辐射: 1)紫外线UV 200—400nm 2)UV-A(400—320nm)杀菌 细菌破坏能力 皮肤癌 日光性皮炎 (3)UV-B 290—320nm 抗佝偻病 杀菌和免疫作用最强 (4)UV-C 290 _200nm 杀菌 (5)可见光 400—760nm (6)红外线
9.大气污染来源1)工农业生产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4)其他 10.大气污染物种类:1) 气态污染物 2)大气颗粒物 1 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100vm 2可吸入颗粒物PM10 : 空气动力学直径≤10vm,飘尘 3细颗粒物PM2.5 空气动力学直径≤2.5vm 4超细颗粒物PM0.1 空气
.
.
动力学直径≤0.1vm
11.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放量 2)与污染源的距离3)排放高度 (二)气象因素 1)风和湍流 2)温度层结 3)气压4)气温 (三)地形
1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直接危害 (1)1.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事件?化学型烟雾 2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 (2)慢性影响 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2降低机体免疫力3引起变态反应4其他 (3)心血管疾病 (4)肺癌
(二)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影响下气候和太阳辐射 (5)其他
1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2生活废水 3农业废水 4其他
15.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统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6.饮用水制定标准的原则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良好 4)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17.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原则 1)水量充足 2)水质量高 3)便于防护 4)经济技术合理
18.混凝原理 1)压缩双电层作用 2)电性中和作用 3)吸附架桥作用
19.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水中微粒的性质及含量 2)水温 3)水的PH 4)水中有机物溶解氧的含量
20.滤池工作三期 1)成熟期 2)过滤期 3)清洗期
21.影响氯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水的PH 3)水温 4水的浑浊度 5)水中卫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2.氯消毒方法
1)普通氯消毒法:应用于浊度低,有机污染轻,无氨,无苯酚时 2)氯胺消毒法:用于氨多时,产生三氯甲烷较少
3)折点氯消毒法:效果可能降低Mn、Fe 苯酚和有机物含量,减少色味。 4)过量氯消毒法: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严重时,时间短。 23.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状态决定着土壤的孔隙率、透气性、渗水性、溶水性和土壤的毛细血管现象等许多物理特性,影响土壤的卫生状态 土壤空气成分的变化受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生物化学作用和大气交换的影响而变化
24.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1)隐蔽性 2)积累性与地域性 3)不可逆转性 4)治理周期长 25.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活污染 2)工业污染 3)农业污染 4)交通污染 5)自然灾害
2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四个显著特点:持久性或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长距离迁移性,高毒性
27.氟中毒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症、非骨相氟中毒
28.克山病病因:环境硒水平过低、生物感染因素、膳食中营养素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