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那家庭一定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那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我认为,中国人这个“第”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
③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④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⑤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
⑥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因而,中国人对世态炎凉就别有一份感触。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指出家庭在西洋是一种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的界线分明的团体; 其次,指出家庭在中国是一个模糊概念;
最后分析出中国人的“家”具有因时因地可以伸缩的特点,
17.“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与西洋的格局”有何差异?请简要说明。(6分) 西洋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我们的社会格局是圈子格局,
西洋的社会格局是以团体为中心,我们的社会格局是以“己”为中心,
西洋的社会格局是界线分明固定的,我们的社会格局是是模糊的、差序的、可以伸缩的特点,
1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末“中国人对世态炎凉就别有一份感触”的原因。(6分)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来确定范围大小;有权势时,攀上关系
的人都来巴结,一旦无权无势,攀附之人就冷淡散开,使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人是生来就低他人一等的,但又因人之差异,故而平等成为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万物平等,应一视同仁。
试题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o (10分)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选自王安石《材论》)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5分)
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2 1.下列选项中,属于王安石的“字”的一项是(1分) A.荆国公 B.介甫 C.半山D.临川 B
22.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人才”的看法。(4分) (1)天下不缺人才,,人才的出现是时势使然;(2)人才的出现使用也取决于用人者自身的贤愚,及其是否求才用才。
二、名著阅读题(1 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干法郎全部送给去印度经商的查理,她父亲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拿侬给她做了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 B.《边城》中,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后,翠翠谢绝杨马兵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 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 c.《子夜》中冯云卿在公债市场输得“一败涂地”之时,何慎庵“献计”用冯云卿的女儿冯眉卿做“诱饵”,从赵伯韬那里套取消息。几经犹豫,冯云卿接受了这个建议。 D.《茶馆》中李三等下层人民生活艰难,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是雪上加霜,目睹这一切,李三说出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样愤激的话。 E.《老人与海》中,大海象征着世界与人生,大马林鱼象征着人想要达到的目标,鲨鱼代表现实生活中与人对立的势力,狮子则蒙征着勇敢、自信、坚强。
BD(B项,不是杨马兵,应是船总顺顺;D项,应是第二幕,民初军阀混战时期) 24.简答题(1 0分)
(1) 《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宁国府都总管来升传齐同事人等说道: “如今……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这里“有名的烈货”指谁?请根据本回情节,概括此人的形象特点。(5分)
(1)王熙凤 ,特点:善于管理,工作负责;兢兢业业,以身作则;雷厉风行,赏罚分明;揽事炫才,逞强好胜。
(2)鲁迅善于刻画 “看客”形象来揭示国民的种种丑陋、麻木不仁。在小说集《呐喊》中,哪些篇目含有“看客”的场面描写?请加以列举(只答篇名;限答5个)。(5分) (2)《狂人日记》《药》《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 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埃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这个道理也可用于诗的欣赏。就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诗,只是一种符号。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每次再读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创造永不会是复演,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25.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分)
“此”指诗人与常人情分情趣深浅不同及由此带来的所见物的意蕴深浅之意。 26.“真正的诗的境界”为什么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请加以概括o(6分)
读者领略的诗的境界,在欣赏也是在创造;读者对诗的意象,和情趣的理解不同于原作者,不同于其他请欣赏者;同一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因时间、情趣、经验等的变化而变化。 27.根据材料,结合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奔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阐释“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的含义(6分)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是指诗人因情趣的差异导致相似的景象而境界不同。李白在“敬亭山”时,辛弃疾在见到“青山”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似同,但李白孤独,辛弃疾喜悦,他们所灌注的情趣不同,境界有了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