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2.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红楼梦》情节特点的主要观点。
一、《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3.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6.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7.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9.娴静处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二、曹雪芹自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金钏.儿( ) ②缔.构( ) ③惶遽.( ) ④湍.急( ) ⑤禄蠹.( ) ⑥笞挞..( ) ⑦漩.涡( ) ⑧焙.茗( ) ⑨滂沱.( ) ⑩分道扬镳.( ) ?如坐针毡.( ) (2)多音字
①禁???禁.止? ? ??脉.络? ???禁.受? ? ②脉???脉
.脉含情? ?③捋???捋.起? ???捋
.
胡子? ?2.辨形组词 ?缔? ??(1)?
?谛? ??(2)?
?撕? ??啼? ?
厮? ?
? ?嘶? ?
辑? ???
(3)?缉? ???揖? ?
澜? ???
(4)?斓? ? ??谰? ?
3.理解词义 (1)禄蠹:
(2)笞挞:
(3)朕兆:
(4)构陷:
(5)如坐针毡:
(6)富丽堂皇:
(7)天造地设:
(8)分道扬镳:
(9)飞短流长:
(10)语失伦次:
(11)不速之客:
4.选词填空 (1)启示·启事
①我丢失了一个钱包,写了张寻物________。 ②读完《极限人生》后,我受到很大的________。 (2)细巧·细致
①这件瓷器工艺________,色彩艳丽。 ②王小丫有着一双________的双手。 (3)偶然·偶尔
①我喜欢音乐,________也打打扑克。 ②平时管理不严,出现这种事故绝非________。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评论,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 答:
1.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答:
2.“宝玉挨打”的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文章具体从哪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答:
3.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叙事类的文章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怎样写出波澜呢?结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以及自己平时的学习及写作体会,简要总结一下。 答:
阅读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描写手法提出论点的。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学者,江苏如皋人。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背景展示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作者以“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层层铺垫、推向高潮的情节设计特点。 3.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写作要求
(1)叙(引用、复述)议(分析)结合,一般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重在评议。
(2)自始至终紧扣评论对象;可写成“评述性的读后感”,但不要写成“由此及彼式的读后感”。 (3)常规写作思路:列出评论对象—提出作者观点—列举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总结。
(4)取材可以从内容(主题、冲突、人物性格)或形式(人物情节安排特点、语言、浪漫主义和情景结合等技巧)多角度写“综合评论”,也可从一个角度深入挖掘。要有一个中心。 (5)可以运用对比、比较手法,也可用总分式结构。 (6)要有文学理论术语,要有文采。
文内文外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的艺术特色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叙事类的文章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在写法上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明晰,评述、分析有机结合。
作者总的观点是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提出观点之后,作者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为例,从“层层铺垫,推举高潮”和“善用偶然性的因素触发高潮”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举例时紧紧扣住观点,或先述例再分析或边述例边分析,使评述、分析有机地融为一体,深得文学评论之要领。
2.巧用类比,比喻说理。
比喻:《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