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概念、命题)
(2)根据知识的功能: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静态性质)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动态性质) 3、知识的(表征存储)是指个体知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 4、不同表征方式的分类(重点) A 陈述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B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C 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D 认知结构
5、知识学习的种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归属学习(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举例:上位学习:学习了铜铁导电再学习金属导电
下位学习:学习了蔬菜再学习白菜、萝卜
并列结合学习:质量与能量、供求与价格、热与体积等 6.知识学习的过程为(理解)(巩固)(应用)。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 2、知识理解的标志: A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B 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3、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4、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论述)P129 1.概念分析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 5、比较
第三节 知识的巩固
1、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 识记 )、(保持 )、( 再认 )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2、知识巩固的途径:
A 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B 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C 合理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150%时效果最佳。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1、知识应用的过程:
A 审题
B 有关知识的重现 C 课题的类化
2、影响知识重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旧知识的干扰
B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 C 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根据同化理论,知识的再现即新的意义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中分离出来。当被同化的知识的可分离性强度低于某一关键水平时,它就不能回忆或再认出来,这个关键水平叫(可利用性阈限) 4、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P145
A 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 B 智力活动水平
C 课题性质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概述
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A 客观性 B 外显性 C 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特点:(重点) A 对象具有观念性 B 执行具有内潜性 C 结构具有简缩性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练习)是各种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学习者练习曲线的共同点表现在:(重点) A 开始进步快
B 中间有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 后期进步较慢 D 总趋势是进步的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A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D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2、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A 活动的定向阶段
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C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D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E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安德森的心智形成三阶段: A 认知阶段 B 联结阶段 C 自动化阶段
4、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三阶段:(重点)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C 原型内化
5、教师如何完成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任务
A 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动作要素、执行顺序,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B 要使学生了解个各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自觉性
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特征: A 形成的后天性 B 内容的社会性 C 表现的行为性 D 结构的稳定性 E 抉择的自觉性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B 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
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
2)权威阶段(5—8岁)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服从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
C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道德判断有了自律萌芽,公正感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
D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真正达到自律阶段。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
3、柯尔伯格对品德研究法是(两难)法。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 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2、(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A 家庭教养方式 B 社会风气 C 同伴群体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A 认知失调 B 态度定势 C 道德认知 5、(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第四节 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A有效地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应如何设计,这属于无结构问题。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有结构和无结构的问题解决特点上一样,解决过程不同。(注意辨析) 5、问题解决的几个基本特点: A 目的性 B 认知性 C 序列性
6、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1)建立问题表征 2)搜寻解法
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A 问题的特征 B 已有的知识经验 C 定势与功能固着
2、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A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C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D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
第三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A 流畅性(在问题上单位时间内的观念数量)
B 变通性(对同一问题所作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强) C 独创性(独具慧心,意见越新奇独特,独创性越高)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A 环境
1)家庭环境 2)学校教育环境
B 智力(注意智力高低与创造性高低的关系,多选) C 个性(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能接受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