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通透性。K+和Na+的浓度差取决于钠泵的活动,由于钠泵的活动,K+在细胞内形成了高浓度,Na+在细胞外形成了高浓度,分别构成了K+外流和Na+内流的驱动力。当钠泵活动受抑制时,细胞内外K+和Na+的浓度差减小,使K+外流和Na+内流的量相应减小,因此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同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小。
43. (2014)下列情况下,能加大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的是: A 降低细胞膜阈电位 C 延长刺激持续时间 答案:D
B 增大刺激强度
D 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
层次: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解析:动作电位去极相的产生机制是Na+内流,因此决定动作电位幅度的是Na+内流的量。离子的跨膜流动量取决于电-化学驱动力和离子通道的开启。当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细胞内外Na+浓度差(化学驱动力)增大→动作电位去极相时Na+内流量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增大。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无关。降低细胞阈电位可降低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强度,提高细胞的兴奋性,但同样不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 44. (2015)当细胞膜去极化和复极化时,相关离子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 经通道易化扩散 B 原发性主动转运 C 继发性主动转运 D 经载体易化扩散 答案:A
层次:理解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动作电位去极化的Na+内流和复极化的K+外流均属于经通道易化扩散。 45. (2015)下列情况下,能明显延长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是:
A 部分阻断钾通道 B 升高细胞膜阈电位C 减小刺激强度 D 部分阻断钠通道 答案:A
层次: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成为动作电位时程,主要受复极化时间的影响。部分阻断钾通道可减少K+外流速度,延长复极化时间,使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 B型题 A Na+
B K+
C Ca2+
D Cl-
E HCO3-
46. (2002)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答案:B
层次:理解
考点: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取决于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神经细胞膜在
静息时由于相应K通道的开放,因此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47. (2002)神经细胞膜在受刺激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答案:A
层次:理解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取决于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神经细胞膜受刺激兴奋时,细胞膜上钠通道由静息态进入激活态,Na+通过钠通道内流,因此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Na+。 X型题
48. (2009)与发生细胞生物电有关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 A 经载体易化扩散
B 经化学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D 原发性主动转运
C 经电压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答案:BC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生物电的形成机制
解析:生物电现象一共介绍了三种电位,即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上述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离子跨膜转运,而离子的跨膜转运需满足两个条件,即通透性和驱动力。与生物电现象有关离子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是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其离子通道根据其门控特性可分为非门控通道(参与静息电位形成的非门控钾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参与动作电位形成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参与终板电位形成的N型胆碱能受体)。离子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主要是相应离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其形成是由于相应离子泵(原发性主动转运)的存在,例如钠-钾泵、钙泵等。
五、触发
阈刺激
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有效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刺激 → 细胞膜电位去极化 → 达到阈电位 → 钠通道开放进入再生性循
环 → 产生动作电位
A型题
49. (1992)阈电位是指:
A 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 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 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阈电位的概念
解析:阈电位即为能够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50. (2010)外加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是: A 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 C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答案:C
B 刺激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 D 局部兴奋必须发生总和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条件
层次:记忆
解析:外加刺激引起兴奋(动作电位)必须使细胞膜发生去极化直至阈电位,此时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通道进入再生性循环直至全部打开,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六、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兴奋区与相邻未兴奋区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未兴奋区去极化,至阈电位时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不衰减传导;双向传导
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产生):加快传导速度;
减少能量消耗
A型题
51. (1994)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 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D 双向传导 答案:C
C 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E 不衰减扩布
考点: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层次:记忆
解析: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式为跳跃式传导,只能在没有髓鞘包绕的郎飞氏结处产生动作电位,其传导相同的距离需要产生的动作电位次数减少,因此离子跨膜移动的总数减少,耗能减少。
52. (199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单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电刺激可以使其兴奋 C 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B 阈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 D 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逐渐减小
E 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是局部电流学说 答案:D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的触发;动作电位的传导
解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为不衰减式传导,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降低。
53. (2005)能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 A 静息膜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答案:B
B 锋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考点: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C 终板电位
层次:记忆
解析:动作电位(主要组成部分为峰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为不衰减式传导。静息电位不具有传导的特性;终板电位、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均为局部电位,气传导方式为衰减式扩布,即电紧张扩布。
知识点5:兴奋性及其变化
一、概念: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可兴奋细胞兴奋(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的共同反应:动作电位 三、衡量标准: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 四、周期性变化
时期
兴奋性
动作电位
原因
绝对不应期 零 相对不应期 <<正常 超常期
> 正常
峰电位
后去极化电位前期 后去极化电位后期
钠通道处于失活态 钠通道逐渐恢复至静息态 钠通道完全恢复至静息态 膜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较小 钠通道完全恢复至静息态 膜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较小
低常期 A型题
< 正常 后超极化电位
54. (1992)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答案:B
B 绝对不应期
D 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考点:绝对不应期
层次:应用
解析: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兴奋性会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其中,绝对不应期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为零,即在此期间神经细胞接受任何刺激均不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只有度过绝对不应期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才会恢复,才有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因此,两次动作电位之间最小的时间间隔等于绝对不应期。 55. (1995)在神经纤维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时: A 全部Na+通道失活 C 多数K+通道失活
B 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 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相对不应期的产生原因
解析:在神经细胞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此时部分钠通道由失活态恢复至静息态,可以再刺激的作用下再次开启,并且足以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是,由于有一部分钠通道仍然处于失活态,而且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阈强度与处于失活态的钠通道数量呈正比,所以此时期虽然细胞已具备兴奋性,但是使其兴奋需要较大的阈强度,故其兴奋性远低于正常,即为相对不应期。
56. (2001)在神经纤维,Na+通道失活的时间在: A 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B 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C 动作电位超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