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脓疱病的中医治疗
李 娟* 董雪松*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10 【总页数】2
【关键词】掌跖脓疱病;中医辨证;中医治疗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皮肤损害局限于掌跖部位,皮疹特点是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的深在性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患者多见中年,女性为男性2-7倍。本病属中医的“涡疮”、“浸淫疮”,近年来,中医治疗掌跖脓疱病取得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疮》此证生于指掌之间,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色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肌腠而成。《灵枢·玉版第六十》所说:“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或久病体虚,正不胜邪,脾为湿困,加之饮食不节,过食鱼腥海鲜,膏粱厚味,茶酒五辛之品,损伤脾胃,影响运化而湿热内生,致湿热蕴结,外溢肌肤,或平素嗜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蕴阻中焦,流溢四肢,侵淫肌肤,阻滞经络。张春红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外感风湿热邪,或郁怒伤肝,横逆犯脾;或饮湿不节、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热毒邪内生,蕴结于皮肤而成红斑、脓疱;可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蔡瑞康认为是湿热毒三邪合犯,是掌跖脓疱病发生的主要机制。多因禀赋不足,脾气不振,复感暑热火毒,外客肌肤,
与内湿相会,湿热相搏,化为毒火;或久病体虚,正不胜邪,脾为湿困,加之饮食不节,过食鱼腥海鲜、膏粱厚味、茶酒五辛之品,损伤脾胃,影响运化而湿热内生,致脾湿蕴结,外溢肌表;或平素嗜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蕴阻中焦,流溢四肢,浸淫肌肤,阻滞经络。乔宏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机壅滞,导致湿热蕴积,内不得利导,外不得宣泄,阻于肌肤而成。
2 辨证论治
蔡瑞康[1]将本病分为热毒证、湿热证。热毒证见掌跖成批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脓疱,或者疱破而呈现糜烂,自觉疼痛或瘙痒,步履困难;伴有全身不适,发热口渴;舌质红绛,苔少,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湿。热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湿。方用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凉血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生地丹皮、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重楼、苦参等。湿热证:见脓疱反复发作,缠绵难瘥;掌跖部位水疱、脓疱相间而生,疱破渗液,糜烂渗出较重,舌质淡白或淡红,或有齿痕,舌苔黄或黄腻,脉儒数。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方选除湿胃苓汤、犀角地黄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厚朴、陈皮、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苦参、生地黄、丹皮、生甘草等。
陈维梅[2]分为4型,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黄芩、黄柏、苦参、白鲜皮、土茯苓、生地黄、牡丹皮各20g,马齿苋60g,蒲公英50g,甘草10g。湿盛于热:健脾利湿,佐以清热。方药:生白术、泽泻、薏苡仁、苦参、生地黄、黄芩、连翘各20g,土茯苓、白鲜皮各30g,陈皮10g。热毒蕴结:生地黄、何首乌、玄参、天冬、麦冬、熟地黄各20g,黄芩、连翘、蒲公英各15g。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为主,方药:牡丹皮、生地黄、当归、
鸡血藤、丹参、首乌藤、玄参各20g,赤芍、白芍各15g。
3 结语
掌跖脓疱病的病因复杂,多为湿热毒三邪所致,临床上多采用健脾祛湿法,清热解毒与凉血活血法治疗。方选除湿胃苓汤、萆薢渗湿汤、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凉血四物汤等加减,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史飞,赵庆利,王毅侠.蔡瑞康教授治疗掌跖脓疱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2004,3(4):196-197.
[2]陈维梅.中医药治疗掌跖脓疱病68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5,(8):59.
*吉林长春八一医院 2013年1月9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