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 -高考答题模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原因

①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上下颠簸 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对高空飞行有利。

3.逆温造成的影响

①对环境:抑制空气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易产生大雾、冻雨天气;抑制沙尘暴(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的发生。 ③对交通:降低能见度,地面湿滑。

4.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射地面辐射,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的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从而使大气增温。

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后,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补充了地面能量的损失,称为大气逆辐射。正是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才使地面能量损失减少,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实例:说明玻璃温室的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温室内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塑料),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内,使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②大气逆辐射补偿了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

6.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②天气:阴天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晴天,地面辐射强。

③下垫面:指与大气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的比例也不同。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反之,地面辐射越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7.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①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

②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以种植。 ③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④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8.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冬、夏季风):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温高;我国北方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气温低。

③风:无风,不利于散热;海风,气温较低;来自低纬度的风,气温较高。 ④天气状况(阴晴):白天阴天时气温不太高,晴天气温高;降水可以消暑。

1

⑤地形:(地形本身、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地势高,气温低;冬季风的迎风坡位置,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冬季,由于受秦岭、大巴山阻挡,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高;背风坡气流下沉,出现焚风效应,气温高;奥伊米亚康处于盆地中,冬季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低温中心。

⑥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离大陆越近,气温越低。 ⑦地面性质:反射率越高,近地面气温越低。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反之,地面辐射越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⑧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⑨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水库、围湖造田。 实例1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 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②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③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⑤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⑥沙漠广布,增温快

实例2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71℃)”的原因 ①纬度高,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②冬季,日照时间短

③海拔较高,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

④盆地地形,有利于寒冷气流额堆积;盆地开口面向北冰洋,深受北冰洋冷空气影响 ⑤强冷高压控制

9.影响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②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③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 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 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 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 温日较差较小。 ④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

2

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⑤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10.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②海陆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③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④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⑤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1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与下沉,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由于气压差的存在,就会有空气由高压向低压的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12.简述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13.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地在南北纬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导致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14.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15.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

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

实例: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季风(1月)与几内亚湾沿岸的西南季风(7月)都是因为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

16.形成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②空气上升冷却达到过饱和

③降温(气温越低,单位体积的空气容纳水汽的量越少,空气越容易达到过饱和)

3

④有较多的凝结核

17.降水类型

对流雨

(1)成因:湿润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2)降水特征:历史短,强度大,范围小; (3)分布地区:赤道地区,夏季午后多对流雨 地形雨

(1)成因: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形成降水 (2)降水特征:降水多在半山腰,迎风坡降水多 (3)分布地区:风从海洋吹来的高山地区 锋面雨

(1)成因:暖湿空气沿锋面动力上升 (2)降水特征: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

(3)分布地区:中纬地区,我国东部夏秋季节的降水区 台风雨

(1)成因:近地面低压,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 (2)降水特征:强度大,狂风暴雨

(3)分布地区:低纬大陆东部,我国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

18.影响降水的因素

(1)海陆位置: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2)地形:①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 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② 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③ 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

(3)气压带: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

(4)风带:全球的风带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

(5)季风: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

(6)气旋、锋面: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

4

(7)下垫面: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 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

(8)洋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9)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

19.干热河谷的成因

(1)干

①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②蒸发量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逆温→夜晚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底,(抑制对流)增强谷底干旱。 (2)热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 ②海拔:海拔低,气温高;

③焚风:背风坡处,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20.某地风能丰富的原因

(1)指出该地风的类型,如风带、季风、山谷风、海陆风、城市区 (2)气压梯度力大:在等压线背景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越大 (3)离风的源地近,如内蒙古离冬季风的源地近

(4)地形:狭管效应,山谷走向与风向一致;山脉对风的阻挡作用小; (5)摩擦力小:如风从海面、湖面、冰面经过,摩擦力小,风力大。

21.风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1)降水:迎风坡、背风坡;向岸风、离岸风; (2)蒸发:风促进蒸发

(3)气温:风能散热;冬、夏季风影响气温

(4)动力:风是形成风沙的动力;航海顺风节省燃料,速度快;风能发电; (5)地貌:风力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6)灾害:风灾;风暴潮;台风灾害;寒潮

22.气候特征的描述

(1)类型:类型多样或单一,如果是山地高原地区,则描述为垂直地域差异是否显著; (2)气温:年均温的高低,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3)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 (4)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5)如果材料中有光照、风等信息时,也要描述。

23.气候的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季风) (3)下垫面状况 ①沿海和内陆; ②地形类型

③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覆盖状况;

5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 -高考答题模板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原因①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上下颠簸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对高空飞行有利。3.逆温造成的影响①对环境:抑制空气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大气污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62ar42ywd4i6jo0x1m776vac3ljxx012h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