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步骤:1,初始设计2,检验和校正(检验步骤:1)划分分析路段2)沿线运行速度测算3)线形连续性检验4)设计速度协调性检查5)修正原设计,绘制平、纵面图6)按正、反反向绘制沿线“运行速度图”)3,完成设计。
19.线形设计的评价: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20.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在视觉上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保持平、纵线形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3.合适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协调,减轻疲劳与紧张。
第六章
1.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 2.选线的方法和步骤:1)路线方案选择 2)路线带选择 3)具体定线
3.总体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六个坚持”。 4.路线控制点:指公路网规定的通过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
5.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1)路线方案,2)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及工程方案的拟定,3)线形设计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5)公路景观设计。
6.路线方案比选指标:(1)技术指标(2)经济指标(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7.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沿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
(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 (5)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等的联系
8.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1.收集与路线方案有关资料2.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3.对最佳的几个方案进行实地调查(也称踏勘或视察)4.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9.平原区路线特点:
10.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 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11.山区自然条件:地形复杂,地质复杂,水文径流复杂,气候多变复杂,材料来源复杂。 12.山岭区选线形式: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山腰线。
13.沿河(溪)线优缺点:优点:1)路线走向明确2)线形好,纵坡一般小于5%。3)材料来源方便4)联系群众多,服务性好。缺点:洪水威胁大,艰巨工程多,桥涵防护工程多,占地多。
14.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1.多方案比选,确定最优的路线方案。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合理采用技术指标。3.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4.处理好路线与名胜、风景、古迹的关系。5.对不良地质地段,正确处理路线与绕避或穿越的关系。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7.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合理采用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 15.选线的任务:就是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符合设计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16. 17.选线的方法和步骤: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的选择3.具体定线
18.总体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建设规模、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对全线总体布局以及各专业设计的配套协调方面做出的综合设计。
19.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
20.平原区地形特点: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高差较小,路线纵坡不受限制 ②一般多为耕地,地物障碍多③沟渠密布,河网池塘多
④地下水位较高,取土困难,缺乏筑路材料。
21.平原区路线特点:①线形好,标准高②路线短捷、顺直③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 22.低线:高出设计洪水水位不多,路基顺水一侧边坡常受到洪水威胁的路线。 优点
:①线形好②土石方工程量省、边坡低、易稳定 ③路线活动范围相对较大 ④跨支沟和主流方便。缺点:①受洪水威胁大②防护工程多③占田多,废方不好处理; 23.高线:高出设计洪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优点:①不受洪水威胁②废方较易处理③遇有不宜设低线的河谷,可把路线提到谷地以上的山坡上。缺点:①路线在山坡通过,路线曲折,纵坡起伏,线形差,工程大。
②跨河较难③遇到不良地质地带,避让或处理都比较困难。④施工和养护用水、运料都不如低线方便。 23.沿河(溪)线:沿着河(溪)岸布设的路线。24.越岭线: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25.山脊线: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26.沿河(溪)线主要解决:河岸选择、路线高度和桥位选择的问题。
27.越岭线选线主要解决:垭口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28.山脊线布线时主要解决:垭口选择,侧坡选择,试坡布线。 29.垭口:是指分水岭上一些马鞍形的凹口。
30.过岭标高:是指路线采用不同方式通过垭口的标高。 31.过岭方式一般有三种:1.浅挖低填,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宽而厚的地形
2.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3. 隧道穿越,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32. 33.展线: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34.越岭线展线步骤:1)拟定大致走法2)试坡定线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方案。 35.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36.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的展线。优点:走向符合路线基本方向,行程与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缺点:避让艰巨工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自由度不大,只有调整坡度这一途径。
38.回头展线:路线沿山坡一侧延展,选择合适地点,用回头曲线作反向相反的回头后再回到该山坡的布线方式。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和难点工程。缺点:在同一坡面上,上、下线重叠,尤其是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养护、施工都不利。
39.螺旋展线:当道路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或位置,而采用螺旋状展线方式。
40.螺旋展线优缺点:它虽比回头线具有线形较好,避免路线重叠的优点,但需要建隧道或高桥、长桥,造价很高,因而很少采用。
41.越岭展线布局的基本形式:利用山谷与山脊展线。
42.丘陵区地貌特点:山丘连绵、岗坳交错、此起彼伏,山形迂回曲折,岭低脊宽,山坡较缓,丘谷相对高差不大。常存在路路可通的情况。
43.丘陵区路线的特点:1、局部方案多2、为了充分适应地形,路线纵断面会有所起伏3、路线的平面也是以曲线为主的。 44.重丘区选线
应注意:1)注意利用有利条件减少工程量 2)注意平、纵、横应综合设计 3)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
45.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 :1)平坦地带——走直线,2)较陡横坡地带——走匀坡线,3)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46.丘陵区选线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选择决定路线走向的控制点和加密中间控制点。 47.3S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机结合。
道路勘测设计考试复习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