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简述题(9)、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5)。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第二节 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第三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点难点

掌握:与出血或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异常、DIC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血管和血细胞异常引起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及分期与分型。

了解: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和DIC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2)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裂体细胞:

是指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二、 简述题(9)

1、什么是APC抵抗?其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答: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加入APC,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若想使部分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标本获得同样的凝血酶时间延长时间,必须加入更多的APC,称为APC抵抗。产生原因有抗蛋白C抗体、蛋白S缺乏和抗磷脂抗体以及FV或FVlll基因突变等。 2、为什么严重感染会引起DIC?

答:①严重感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②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③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④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一氧化氮,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降低,而且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胶原暴露,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⑤胶原暴露后,可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 3、简述DIC引起休克的机制。

答:DIC导致休克的机制如下:①大量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

②广泛出血可使血容量减少。③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④FⅫ的激活可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产生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补体成分(C3a、C5a)。C3a、C5a可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激肽、组胺均可使微血管平滑肌舒张,管壁通透性增强,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⑤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某些成分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促进微血管的扩张。 4、简述裂体细胞产生的机制。

答: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DIC是产生这些碎片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在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通过网孔时,被黏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然后这些红细胞在血流不断的冲击下发生破裂。当微循环受阻时,红细胞还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被挤压到血管外,出现扭曲、变形、破碎。除机械作用外,某些DIC的病因也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容易破碎。 5、简述凝血因子的异常。

答:(1)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见于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见于维生素K缺乏或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与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和抗凝成分的基因改变、病理因素下的凝血因子浓度增加均能引起血栓。 6、简述抗凝系统功能异常。

答:(1)抗凝血酶-Ⅲ减少或缺乏:?遗传性缺乏?获得性缺乏(2)蛋白C和蛋白S缺乏 ?遗传性缺乏和APC抵抗?获得性缺乏?维生素 K缺乏或应用维生素 K拮抗剂等 ?严重肝病、肝硬化等?口服避孕药、妊娠等情况。 7、简述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

答:(1)遗传性纤溶功能亢进 (2)获得性纤溶功能亢进?器官严重损伤时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某些恶性肿瘤可释放大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入血?肝功障碍时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减少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时可产生继发性纤溶亢进?溶栓疗法时,溶栓药物等可引起纤溶亢进。

8、简述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

答:(1)遗传性纤溶功能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改变、先天性纤溶酶原异常症。(2)获得性血浆纤溶活性降低:血栓前状态、动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高脂血症、缺血性中风及口服避孕药等患者往往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降低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增高等纤溶功能降低的表现。 9、简述血细胞的异常。

答:(1)血小板功能异常: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疾病。(2)白细胞异常:?白细胞增多时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激活的白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白细胞激活的酶类可损伤血管基底膜和基质? 40%急性白血病早期患者可有出血倾向。(3)红细胞异常:?红细胞数量增多使血液黏滞度增高? 红细胞释放ADP增多促进血小板聚集? 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DIC 。

三、填空题(4)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有 、 、 、 。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 、 、 、 。

3、根据DIC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发展过程,典型者一般可分为三期 、 、 。

4、DIC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有 、 、 、 。

填空题正确答案: 1、答:(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破坏,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各种促凝物质 (4)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答:(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严重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 3、答:(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4、答:(1)出血 (2)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四、单项选择题(5) 1.DIC的最主要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异常 E.严重出血

本题正确答案:D

2.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 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激活补体系统 D.激活激肽系统 E.激活纤溶系统 本题正确答案:C

3.DIC时凝血功能障碍的特点是: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纤溶活性增高

C.先低凝后高凝 D.先高凝后低凝 E.血液凝固性降低 本题正确答案:D

4.下列哪项不是DIC的病因: A.细菌感染 B.癌转移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白血病 E.严重挤压伤 本题正确答案:E

5.临床上DIC的原发病中下列哪项最常见: A.感染性疾病

B.产科意外

C.严重创伤 D.组织损伤 E.过敏性疾病 本题正确答案:A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简述题(9)、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5)。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60mm9hbt64qfr01784a35m4y31es80155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