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的观察
吴珏 沈恩杰
【摘 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可有效处理冠状动脉狭窄,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简称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非糖尿病患者(简称非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的窦性心率震荡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11(030)003 【总页数】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可有效处理冠状动脉狭窄,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简称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非糖尿病患者(简称非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的窦性心率震荡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行PCI术前和术后3~6个月冠心病患者56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40~79(57.12±9.46)岁;合并非糖尿病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5例,年龄42~76(58.47±10.25)岁。入选患者中高血压22例,高血脂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计算并测量反映窦性心率震荡的两项指标:窦性心率震荡初始值(TO)和窦性心
率震荡斜率(TS)。计算方法[1]:①TO采用室性期前收缩后的前2个窦性R-R间期均值减去偶联间期前的2个窦性R-R间期均值,两者之差除以后者。②TS定量分析室性期前收缩后是否存在窦性频率减速现象。先测算室性期前收缩后的前20个窦性R-R间期值,并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以R-R间期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期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R-R间期值计算并作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TO值以%表示,中性值定义为0,>0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初始阶段窦性心率减速,<0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加速;TS值以ms/R-R表示,中性值定义为2.5,>2.5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存在减速现象,<2.5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不存在减速现象。以TO<0、TS>2.5为正常。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PCI手术前后心率震荡结果(表1)示,术前TO、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两组TO、T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TO、T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CI术前与术后TO、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讨论
窦性心律震荡是对一次室性期前收缩的反应[2],系极弱的内源性刺激触发的反射性调节结果。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对窦性心率有先加速后减速的多重作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最主要的机制是迷走神经-压力反射机制,它主要受迷走神经调控,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与心脏性
猝死有一定关系。窦性心率震荡的两项指标:TO值用于评价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的加速,TS值用于评价窦性心率加速后的减速。TO值越高,TS值越低,表示自主神经的损害越严重。当患者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时,心脏结构发生改变,或存在低灌注、低搏出,心肌扩张、重构、凋亡、纤维化,使感受器末端变形、受损,交感神经的激活和迷走神经的抑制可造成压力反射迟钝,使部分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
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PCI术前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I术后3~6个月TO、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患者PCI术后3~6个月窦性心律震荡好转,与PCI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CI术后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较大程度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3~6个月窦性心律震荡好转不明显,与PCI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文考虑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并发症有关[3]。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范围更广,病变弥散[4]。除了大血管病变外,还存在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微血管病变,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冠动脉再通术后“无再流”现象的重要原因。PCI虽能保证心外膜冠状动脉通畅,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心肌血流灌注问题[5]。除外这两者,还有高血糖造成的内皮功能损害,进一步损害了依赖于内皮功能的冠状动脉血管的舒张[6]。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直接造成自主神经病变和心肌低灌注。
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后,仍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著名的DCCT研究显示,良好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7]。由于此次调查样本量小,观察更多的病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