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
一、引言 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六年多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学困生并没有减少.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数学成绩6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而要转化数学学困生,应该分析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这将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防止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并转化数学学困生.
通过对本校初一、初二的8位数学教师和48名数学学困生作调查访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数学学习方式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 二、问题分析
1.自主学习方式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新课程突出了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调
查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喜欢接受性学习方式,喜欢边讲边练,希望老师讲得仔细一些,这有助于他们注意力集中,及时掌握知识.而在自主学习中,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大多数的数学学困生就会对问题无从下手,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这是影响
部分数学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学困生喜欢老师提示,喜欢老师引导如何解答问题.这说明数学学困生也喜欢独立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而不喜欢老师把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如果长期接受灌输性,则会养成学生的惰性.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角度看,当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时,他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更多地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善于在教材基础上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进行数学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做好适时的提示和引导.到学生中去,重点指导学困生,并帮助他们发现一些问题与结论,促进他们有更多的想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是阅读.我们常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重要.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和自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阅读教材.有的教师直接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这样做,数学学困生因为自学能力差、概括能力差、思维独立性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样部分学困生就会产生“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怎样引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2.合作学习方式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合作学习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调查访谈中发现,教师尽管重视并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有近三分之一的学困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合作学习,其结果是:数学学困生因平时根本不看教材,准备不足,而无从下手,在合作学习中只当听众,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也是新课程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优等生也许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解决问题,而学困生对问题却是一知半解.这就使得教师如何让学生合作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确定如何分组,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参与式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对学困生的访谈中发现,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只是参与到好的学生中,引导好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使活动课成为了好学生的表演课,学困生的聊天课.让学生参与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教师要接纳学生的差异,做好全体学生平等参与的准备,创造民主、自由、友善的气氛,让“学困
生”和“学优生”同时享受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要达到有效参与,就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教师要及时引导(特别是对学困生),引发学生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舞台.
3.探究学习方式对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新课程突出了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注意塑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索,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大部分数学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一直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同学、老师,甚至扔到一边不管.有部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独立自主探索一些较难的问题,这时学困生常常是呆呆地坐着,看也看不懂,猜也猜不出,更别说去推理了,只好去想些其他问题,毫无收获,不但没有体验探究的乐趣,反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解决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更多地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善于在教材基础上,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进行数学的自主学习.充分预计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难点,做好及时的提示和引导,到学生中去重点指导学困生,并帮助他们发现一些问题与结论,促进其有更多的想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的做法是“小问题法”,即从初一开始引导,提出一个小问题(一个小知识点),阅读一小段,找出重点词句、表达式、图形,如代数、几何中的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判断同位角?怎样将几何
中的一些文字定理转化为图形?写出已知和结论并说明在解决问题时怎样使用.解决问题后学生间交流经验.教师多关注和帮助学困生,使他们逐步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再逐步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阅读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的有效性
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如何分组.如对一些定义的理解,一个班只需随机分成正反两个组;对于做数学游戏竞赛,可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