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4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蓝瘦香菇”这个词语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2016年的网络热门词汇。 B.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C.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因为其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造成的。 D.互联网浅阅读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但无法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缺少主语,去掉“使”;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C.语意重复,去掉“造成的”;D.正确。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B.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C.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共同繁荣。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成语使用有误,“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与此处语境不符。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古往今来,“离别”是创作中永远激荡人心的主题,诗人们用美好的文字诉说着离情别意。“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安慰即将远任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能相知相随;“___,风掣红旗冻不翻”是岑参送别朋友时的所见之景,更是他内心不忍离别的浩荡风雪;“仍怜故乡水,
_____”,李白远渡荆门,恋恋不舍,思念流淌在滔滔乡水中,感人至深。知行中学准备开展一期以“宁静致远”为主题的板报活动,向同学们征集相关古诗词。请你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选择契合主题的两句或一联,并写出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涯若比邻 纷纷暮雪下辕门 万里送行舟 (2)例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来说,需要有这样的心境和态度。唯有心境淡泊才能明确志向,唯有保持宁静的心灵才能够真正到达远方。
例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摒弃功名利禄,沉醉在自己的“陋室”之中,享受着清幽雅致、淡泊宁静的生活,这教导着我们也要摒除杂念,宁静致远。 【解析】 【详解】
考查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暮”“辕”等字词的书写。(2)的答案比较开放。只要是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选择契合“宁静致远”的主题的两句或一联均可。写理由要分析好文句(诗句)的内容及对表达“宁静致远”的主题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 鲁 迅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_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_____,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____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
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1.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 绽出 哄笑 B.摸 露出 嘲笑 C.排 露出 嘲笑 D.摸 绽出 哄笑
2.“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答案】1.A
2.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表示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地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3.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解析】
1.A最恰当。“排”字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炫耀“我有钱”的要面子的心态。“摸”只能显示穷。所以用“排”。“绽出”突出了孔乙己对他人的嘲笑十分在意,显示出他的“死要面子”和对于他人揭开自己撒谎的面纱的愤怒。“露出”没有这种效果。“哄笑”显示嘲笑他的不只一个人,而是很多人。群起而嘲笑之。“嘲笑”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考查文章词语的表现力。“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对孔乙己的遭遇并不感到吃惊,麻木冷漠的心理。写出了掌柜在知道孔乙己悲惨遭遇后,其表现的漫不经心所透出的是人性的凄凉和对生命的极度淡漠。让人不得不浑身颤抖,心生悲凉,生命就在这种慢慢的漠然中悄悄消逝。
3.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的情节,开启下文的“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内容。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孔乙己的遭遇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却把他忘却,可见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
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3.品味语言。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赏析加点词语)我就那....
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赏析修辞)
4.赏析句子:从第二段或第十段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3.(1)“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心理。(2)示例:三句(个)“忘了”运用了排比(反复)、“如水边的荇菜”运用比喻的修辞,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5.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例二: 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
1.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作答时,需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细读文本可知,题目中的“七里香”表面上指的是大学阅览室窗外的一种花。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来自于其他人的友善和关爱就像七里香的香气一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深层含义是自他人的帮助与温暖。综合表述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梳理能力。根据“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可知,在阅览室读书时,心中感受到丰盈和美好;根据第七段的内容可知,毕业之时,我收到一本书,心中猜疑,不知道这本书是谁送给我的;根据第十一段的“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可知,我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珍藏,每当看到它,心中就涌现出温暖和感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1)句中“光华灼灼”意思是光彩耀眼,形容城里同学的富有,与“我”的“渺小、丑陋”形成对比,突出“我”的自卑。句(2)的赏析需先明确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中的三个“忘了”语义相关,格式相同,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读书对“我”产生的影响之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需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分析。第二段的画线句从内容上来看,交代了看书的环境,表现了读书时的愉快心情;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题目。第十段的画线句从内容上来看,同样交代了阅览室的环境,起到了烘托助人者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这个句子照应了题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