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

作者:王雪燕 游达坤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常见有效的方法,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而在放疗的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的皮肤损伤,成为这一治疗方法的常见并发症。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做好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工作,了解其发病机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肿瘤;放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病机制;防治方法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目前,对于肿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该方法是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进行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肿瘤患者在不同的发病时期,由于不同的原因会接受放射治疗,而在放疗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放射性皮肤损伤。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可逐渐出现红斑、烧灼感、刺痛、瘙痒、色素沉着、干性脱皮,严重者可见水泡、溃疡、出血和坏死,部分患者被迫中断放疗。如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防治,成为医务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现就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如下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

(1)放射线造成DNA的破坏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分化不平衡,使皮肤基底细胞不能产生新的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若不能及时增殖补充脱落的表层细胞,即引起皮肤损伤;(2)射线引起的小血管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加重皮肤损伤的程度,另外放射性皮肤损伤与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受电离辐射的作用,体内分子激发和电离,产生自由基以及氧效应的存在,导致大分子断裂和细胞内DNA损伤,引起双螺旋结构的复制紊乱和错误有关。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措施

2.1健康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在放疗前应向患者讲解该疗法治疗的重要性、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在放疗前有一个心理准备,重点介绍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并教给如何对放射野皮肤进行保护,让患者明白一旦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应如何应对。有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的健康教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且患者均能顺利地接受放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2预防措施

2.2.1皮肤保护凝胶 皮肤保护凝胶具有优良的水溶性、吸湿性、保湿性,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激活免疫调节,促进创面愈合,具有吸湿、保湿、润燥、润滑的作用,能保持放疗部位皮肤的清洁湿润,防止局部干燥引起的疼痛,提高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的耐受性,降低损伤程度。用于预防或减轻照射野皮肤的干燥,提高局部舒适感。 2.2.2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超氧化歧化酶(SOD)能快速有效地透过皮肤或创面,有效清除放射线在受照射皮肤表面产生的大量自由基,提高皮肤和黏膜的福射损伤耐受剂量,减轻皮肤黏膜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避免其发生。

2.2.3物理抗菌膜 通过采用物理的方法对创面进行管理,对创面的感染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加快愈合速度。具体物理抗菌方案为:水溶性制剂喷洒在皮肤表面,固化后形成生物高分子层和正电荷层的分子网状膜,正电荷网状膜极具强力静电,吸附带负电荷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致使其赖以呼吸代谢的酶失去作用而窒息死亡,起到物理式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广谱抗菌作用,减少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2.3药物治疗

2.3.1抗菌药物 对放疗野涂以抗菌药物可显著提高有效率,在抗菌的同时还能减轻局部皮肤的肿胀及疼痛感,加快创面愈合。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金霉素、庆大霉素等,均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润滑作用。

2.3.2济安舒能 是经过高科技处理的高分子活性剂,能够很好的对渗出物进行控制及吸收,对创面进行很好的保护,达到抑菌、结膜、防粘连、止血和镇痛的效果,可防止再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2.3.3湿润烧伤膏 主要成分为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具有清热解毒,迅速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对于Ⅱ度急性放射性皮炎可有显著的效果。 2.3.4其他 除以上常用的药物外临床还用到以下三类药物:(1)中药类:如四黄汤、龙血竭、炎敌油、茶油、芦荟及一些水性敷料、凝胶、乳膏,中医学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为“热毒壅盛”所致,导致皮肤脱屑、灼热、瘙痒,甚至形成溃疡,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2)维生素类:维生素E、B12,维生素E能清除自由基,维持酶活性,增加线粒体和生物膜功能,维持组织新陈代谢。维生素B12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并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抑制痛觉的传导。(3)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新鲜肉芽的表面生长。 2.4物理疗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1高流量给氧治疗 对于放疗Ⅱ、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给予高流量给氧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局部组织供氧,破坏厌氧菌的生长环境,加速创面干燥,减少炎性渗出,加速创面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局部给氧后应及时进行用药,减少创面干燥带来的不适感。2.4.2激光治疗 通过激光照射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再生,同时还有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 3结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在肿瘤放疗治疗中较为常见,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患者的照射野皮肤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做好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工作,应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皮肤,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做好对症治疗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马红兵,康华峰,王西京,白明华,王亚利.黄连、黄柏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06)

[2]曾海,王凤华,孟翠晶,鲁丹,高鸾.中医综合疗法改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4)

[3]李凤玉,王舒琦.放射性皮炎的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2012(01)

[4]李建华,程秋野,许玮.五黄油外用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02)

[5]徐敏,李建彬,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7)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作者:王雪燕游达坤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1期【摘要】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常见有效的方法,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而在放疗的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的皮肤损伤,成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5di59wow69d31q9p63i6j6mw9sjow00dq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