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1.“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
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 2. 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
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梁宗岱、孙毓堂、吴兴华、林庚、徐迟、王亚平这些
3. 40年代成名的第三代诗人:
(1)抗战以后形成的“七月派”诗人 (2)“西南联大”诗人群 (3)《中国新诗》诗人群(九叶诗人)
(4)力扬、袁水拍、吕剑、方敬、李季、闻捷、阮章竞、张志民、柯仲平、严辰、公木、魏巍、沙鸥、方冰、蔡其矫、贺敬之、郭小川等。
投 卞之琳
独自在山坡上 小孩儿 我见你 一边走 一边想 都厌了 随地 拣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 有人 小孩儿 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拣起 象一块石头 向尘世一投
(二)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高平、流沙河、孙静轩等,其中有的加人了军队,其创作显示了与前述诗人不同的特点。
二、新诗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 (一)内容和主题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四”以来的新诗以暴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统治、同情人民疾苦、鼓舞人民斗争为基本内容和主题,面对新生活,诗人们迅速调整创作视角,异口同声地唱起了颂歌——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
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
1.1950年后,歌颂志愿军英雄 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 2.1953年后,“建设之歌”和“新生活的赞歌
15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等。 3.50年代中期,政治抒情诗 如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4.1956年,诗歌创作的题材扩大。
出现了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和表现国际题材的诗。如流沙河的《草木篇》、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5.1958年,大跃进民歌与长篇叙事诗。如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等。
6.60年代,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由于其鲜明的政治性,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如《雷锋之歌》(1963)。
(二)存在的问题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颂歌”与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
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丧失导致审美意象的单一。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甚至是惟一的审美意象。
三、“大跃进民歌”(“新民歌运动”) (一)来源
1958年2月,在第一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上,一些代表在发言中引用了一些歌谣化了的政治、生产口号,来说明工农业生产的“跃进”形势和群众的劳动干劲。诗人萧三挑选了其中—部分,集中在报刊上登出,并称它们是“最好的诗”(见195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3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诗歌的发展退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歌,认为民歌是中国新诗的一条出路。根据这—倡议,《人民日报》于4月14日发表了《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强调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它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号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谣、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油一样喷射出来”。此后,毛泽东在郑州会议和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两次谈到搜集民歌问题及搜集的方法。《人民日报》于7月3日和8月2日,又相继发表了《要抓紧领导群众文艺工作》和《加强民间文艺工作》的社论,对民歌创作、搜集运动进行政治领导。从4月开始,全国文联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相应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的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5月,当时分管文艺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以《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为题发言,把“新民歌”作为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范例,对“新民歌”的思想艺术价值,新诗发展意义,都做了极高评价,称它“开拓了民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拓了我国诗歌的新道路”。在毛泽东的倡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新民歌创作,成为了由领导部门发动、组织的一个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
大跃进民歌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运动,它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
(二)内容
大跃进民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1.劳动主题
16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2.爱情主题
大树底下问姑娘,/为啥还不配情郎?/姑娘脸上红霞染,/笑语过后把话讲:/‘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青山绿水当花轿,/满山花果当嫁妆。’
3.颂歌主题
主席走遍全国,/山也乐来水也乐。/峨嵋举手献宝,/黄河摇尾唱歌。//主席走遍全国,/工也乐来农也乐。/粮山棉山冲天,/钢水铁水成河。
(三)艺术
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重于写理想,抒豪情;在表现手法上则重夸张和想象。因此,大量作品以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表现革命的壮志豪情和美好理想。
小篷船,装粪来,惊飞水鸟一大片。摇碎满河星,摇出满囱烟。 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
(四)间接意义
1.促进了长篇叙事诗的发展。
2.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 3.扶植了不少民间歌手,如王老五、霍满生。
(五)评价
新民歌虽然标榜“浪漫主义”,实际它追求的是取消“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文学价值,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这场运动既脱离了毛泽东的初衷,也背弃了新文学民间化的传统。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前前后后,文学的民间化道路实际上是被文学的政治化所替代。
四、政治抒情诗 (一)定义
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和强烈激情的抒发。 1.内容:“诗人”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形态: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3.风格:思辨性、政论性和鼓动性是其最基本的抒情风格。声音特征则体现为一种洪亮而阔大的“放歌性”。
4.结构:主要分作苏俄式的阶梯体和中国式的铺排体两种样式。
(二)代表诗人与作品 1.郭小川: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内涵与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有我之境”。作品中活跃着一个抒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过对战士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的探索,去思考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
17
主要作品:《厦门风姿》(1961)、《乡村大道》(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2)、《秋歌》(1962)、《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1962)、《祝酒歌》(1962)、《团泊洼的秋天》(1975)和《秋歌》(1975)。
“新辞赋体”: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为“郭小川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到,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18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我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2.贺敬之:借鉴国外政治抒情诗的“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如茅盾所说:“总之,从艺术构思,诗的语言,行、句的对仗和平仄等等看来,不能不说《十年颂歌》对‘楼梯体’这个新的诗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而同时也标志着诗人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放声歌唱》(1956)、《东风万里》(1958)、《十年颂歌》(1959)、《雷锋之歌》(1963)、《中国的十月》(1976)等。
“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较早做出了成功的试验。其最大特点是: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梯式排列的诗行结构,驾驭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形式,使自由诗的散文的句式与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代表作《放声歌唱》等。
??春风。
秋雨。
晨雾。
夕阳。??
??轰轰的
车轮声。
嗒嗒的
脚步响。?? 呵,《人代会决议》,
和新中国地图
在我手中,
党员介绍信
紧贴着
我的胸膛。
我走进农村。
我走进工厂。 我走向黄河。
我走向长江。??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