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自然意趣——山水画》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教师 自然意趣——山八备课内容 欣赏·评述 教学班级 水画 年级 本课重在感受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教学内容 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教学重难点 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个性教学过程 思考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 《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 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山仰止 1 / 8
主备课教师 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 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 2.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 3. 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 4. 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5. 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 ■水色空濛 示例作品1:《云山墨戏图》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 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5. 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 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 1. 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 3. 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 示例作品3:《山径春行》 1. 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 ,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 3. 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 2 / 8
意,人称“马一角”。 4. 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 ■寄情山水 示例作品1:《容膝斋图》 1. 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301~1374),纸本水墨,35.5 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 3. 绘画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 4. 教法建议: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 示例作品2:《富春山居图》(局部) 1. 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 厘米×636.9厘米。 2. 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 3. 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 4. 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5. 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沧海桑田 示例作品1:《清凉环翠图》 1. 基本信息: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3. 绘画技法: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 4. 绘画特色: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