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
第六章 企业内部控制 【考情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针对中国境内主板上市公司(包括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设计、实施、评价和审计四个环节,其法规依据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8年5月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4月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会〔2010〕11号),内容比较规范,系统性较强。 2018年、2017年本章独立命题,分值15分,2016年与第五章风险管理结合命题,分值为15分,考题主题比较鲜明,重点比较突出,其特点是:模拟中国境内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审计”四个环节,结合内部控制实务提出若干不同观点,要求逐一判断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并简述理由。 本章考点清单 序号 考点 考试年份 考核方向 内部控制目标(1)结合案例资料,内部控制五大控制目标的 (★★★) 企业内判断,并说明理由 自2014部控制内部控制原则(2)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结合案例资料判断) 年以来每规范体(★★★) (3)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年都会考 系框架 内部控制要素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内容结合案例资料进行 分析判断,并说明理由 (★★★) 企业内部控制(1)结合案例资料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董建设的组织形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承担相 自2014式(★★★) 应职责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年以来每(2)结合案例资料对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企业层面控制年都会考 力资源、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控制中的主要风 企业内(★★) 险、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部控制体系建业务层面控制(3)结合案例资料对资金活动、采购活动、资 设 (★★★) 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自2010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内部控制信息年来每年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控制中的风险、都会考 系统建设 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 (4)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模式 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评价(★★) 2018年部控制2017年评价和企业内部控制2015年 审计 审计(★★)
1 2 3 (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原则(结合案例资料判断)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3)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4)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5)内部控制审计及审计报告
本章主要变化
本章内容无实质性变化。
【结构框架】从知识框架到思维系统
第1页
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
【学习基本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内容多(49页),平时工作接触少,考试时人人都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通读一遍教材,熟悉基本内容,找出知识点及高频考点;
2.研究历年考题(2004~2018年15分),研讨如何答题即总结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 3.做题过程中查找、反复印证教材知识点。
第一节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配套指引》)和《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构成,《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下称《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下称《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下称《审计指引》。具体如下图:
第2页
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由《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构成,《基本规范》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确立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建立的框架结构,规定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要求,是制定《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的基本依据。
《配套指引》由18项《应用指引》、1项《评价指引》和1项《审计指引》(共20个文件)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指南。
《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须强制执行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同时,为了指导小企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我国制定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基本规范为依据,主要考虑了小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和经营特点,对小企业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有益补充。
一、内部控制含义及目标(理解) (一)含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提示】
(1)内部控制实施主体:上到董事会,下到全体员工,他们都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董事会是决策者,经理层是执行者,监事会是监督者。此外,内部控制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实施。
(2)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内部控制不能凌驾于企业经营活动之上,它必须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过程是动态的,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3)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要求适时改进,与时俱进。 (二)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条,解释如下:
1.合规目标: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守规矩,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2.资产安全目标: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3.报告目标: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4.经营目标: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5.战略目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相关链接】合规性目标是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对中央企业的合规管理工作和合规事项作出指导性规定;2018年12月,发改委七部门联合发布《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提出了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合规管理要求、合规管理机构、合规管理制度、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合规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置、合规评审与改进、合规文化建设等内容。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守法经营和合规管理。
【提示】
(1)目标顺序:由具体到抽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五大目标缺一不可,内容上有交叉,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
(2)企业内部控制因其具有局限性,内部控制对目标的实现只能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案例分析1】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A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末召开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部署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专题会议上,公司管理层成员发言要点如下:
董事长: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公司作为首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应当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请在座各位务必高度重视,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唯一目标,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要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分析判断A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发言存在的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分析】
董事长的“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唯一目标”的观点不当。
理由: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3页
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
或: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资产安全、报告、经营和战略目标。
【案例分析2】某公司按照财政部、证监会和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并实施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该公司为此召开了董事会全体会议,就内部控制相关重大问题形成决议。关于控制目标摘要如下:
会议首先确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切实做到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要求开展经营活动,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
要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分析、判断该公司董事会会议形成的决议中,关于控制目标有哪些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分析】
(1)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观点不恰当。 理由: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包括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还包括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2)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的观点不恰当。 理由:内部控制的任务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范围内。 或:内部控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面临的全部风险。 二、内部控制原则(掌握)
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绳。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5项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1.全面性原则(不留空白—全覆盖)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比如,企业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但小企业不应建立复杂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示】五大原则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也是高频考点,几乎年年考,考生必须掌握好其内涵。
【案例分析3】某小型企业员工数量较少,仅有一名会计人员,负责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企业指定该会计人员兼任出纳工作。
根据制衡性原则,会计和出纳属于不相容岗位。应当相互分离但考虑到企业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节约运营成本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企业可以指定会计人员出任出纳工作。但企业管理层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上述人员工作进行独立的监督检查(即采取替代性控制措施),以避免出现舞弊和欺诈行为。这样的安排,既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同时也遵循了制衡性原则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应当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要求。
三、内部控制要素(掌握)
第4页
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构成,具体内容及之间关系如下图: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重要保证。 (一)内部环境(基础—优化)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治理结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又称法人治理结构,是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实现对公司的治理,其关系见下图。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