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 本章(节、单元)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 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列出节名)及学时分配,可具体到知识点: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共4课时。
3. 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教学难点: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4.本章(节、单元)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2)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3)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4)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5)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第一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每种类型的传播同时也是社会传播这个总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传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传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又作为社会传播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和交织,其总体运动构成了社会传播系统的大运行。我们将要论述的主要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个人看作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属于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分不开。温德尔的例子说明,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这意味着,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由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日本学者渡边一央等人提出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渡边等人的模式非常详细地解析了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构,表明了人体内的信息处理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不过,这个模式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从生理学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人内传播的,我们还需要从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人内传播作一番考察。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际传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从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能够思维的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同时,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在劳动和社会协作过程中,人不仅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复的社会实践,使人的意识超越了一般动物感觉和心理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劳动不仅推动了作为意识之物质基础的人脑的发达,而且推动了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产生。有了语言,人就能够使用语言符号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这就使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发生了更大的飞跃。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或要素组成的。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结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地、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
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产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不少人也将之称为“自我”传播。这说明,人内传播是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因此,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活动,应该是揭示人内传播之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把钥匙。
关于人的自我的看法是不同的。唯心论者认为,人的自我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其爱表性的观点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这种观点下,自我完全是一种超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东西,他人的存在受到无视和否定。但是,近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系和互动性。
(一)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二)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也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象征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的,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