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消费者、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个体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是在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总量的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实证经济学 了解经济如何运行的分析。
规范经济学 对于政策以及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的稀缺性之间存在着矛盾。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另一最佳用途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叫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既定的经济资源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
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是指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
边际分析法是指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均衡分析是指在嘉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句话横所需要的条件。
第一章 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交叉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的供需量对其他相关替代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如果另一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点弹性是指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
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弧弹性是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
的反应程度。弧弹性是强调弧上的变化,所以弧上的Q和P用的是变化前后的均值:弧弹性ε=(ΔQ/Q)/(ΔP/P)。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
增加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消费者对物品的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或者增加最后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总是依次减少的。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货币收入允许的范围内,理性的消费者选择一种最佳的商品数量组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某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度与实际支付额度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是指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能够使得消费者得到同样满足程度的两种物品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消费者预算线是指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组合。 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
少。
第三章 生产理论、成本和
收益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要素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若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固定不变,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变动,随着该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先上升而后下降。
等产量线是指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水平所使用的两种要素各种组合的轨迹。
等成本线是指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花费一定成本所能够购买的两种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技术和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能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规模报酬是指技术不变,要素价格不变,所有要素投入同时、同方向、同幅度变动时引起的产量变动。
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指把一项经济资源配置到特定的用途而放弃将其配置到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总产量TP是指已投入的所有可变
要素所带来的产出数量总和。 平均产量AP是按单位可变投入平均的总产量。
边际产量MP是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带来的总产出的增加量。 生产者均衡是指生产者达到最优的经营状态,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佳。即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将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和生产上,产出量达到最大时,该
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另一种说法是,给定总成本,当达到最高的等产量曲线时,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
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这些支出费用是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计入的,所以称为显成本。
隐成本是指对厂商使用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所应该支付的费用。
边际成本MC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经济利润是指经济学中的利润,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的差额,这里的总成本是经济成本,包括显成本和
隐成本。
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与工资类似,有企业家才能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它属于隐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
变成本,即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第四章 厂商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指市场上没有任何阻碍和不受任何干扰的竞争。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垄断现象的,且不受政府干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一个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供给。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
了某一行业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
结构。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企业。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两种形式之间,但更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是非勾结性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分析的是各寡头之间没有形成关于生产和
价格的协议时的情况。
卡特尔是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通过明确的、公开的协议而形成的联合体,
各寡头互相勾结形成关于价格、产量或瓜分销售区域的协议。如果卡特尔成员共同行动,像一个厂商一样,各成员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五章 分配理论
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以货币形式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要素成本(MFC) 厂商在决定使用多少生产要素投入时,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即追加1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MRP能否补偿他为使用该单位要素所需支付的成本。 地租是土地使用的服务价格,或者说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收益或价格。 经济租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一种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或者资本获得的超过自身并且在次优用途中使用的收入。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租,目前总的趋势是把它看成是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经济租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
准租金是指对供给暂时不变的投入品的支付。
边际成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基尼系数是指根据洛伦兹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是指用当年市场价格统计当年的GDP。
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
实际GDP是指用基期的市场价格统计当年的GDP。
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获得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可以由个人实际支配的收入。显然个人所获得的收入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消费函数是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消费也会减少的这种依存关系。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它可以用于分析市场价格的基本动态,是政府制定物价政策和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
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总需求AD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的需求水平来表示,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总供给AS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也就是经济社会利用其所有的经济
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第七章 国民收入的一般决
定理论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曲线。
LM曲线在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曲线。 IS-LM模型 在160页
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 凯恩斯陷阱 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指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
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这种变化的需求增加量的比例。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潜在国民收入: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实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
消费函数是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消费也会减少的这种依存关系。 储蓄函数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会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储蓄也会减少的这种依存关系。
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何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 C / Y ,APC>0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
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的倍数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是从要素所有者通过出售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角度,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衡量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
这一方法从收入角度来计算GDP,即把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然后在国民收入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统计调整得到GDP。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在某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入的比重。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储蓄所占比例。
第八章事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是指劳动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经济现象。
充分就业:就是在现有激励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时的总就业量。
不是每个人都有工作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 通货膨胀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持续的显著上升的状态,或者说是指货币的单位购买力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持续下降的状态。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失业。
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当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增加时,总供给不能很快地增加,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