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 究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政府、 高校以及各社 会机构采取积极措施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 题既是政府、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生个人的责任。为适应就业 形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 就业能力。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职业价值观和自我效能 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主要围绕职业价值观、 自我效能 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展开, 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 设,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 实证方面的检验, 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为增强大 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职业价值观与自我效能感 学者们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 比较 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表 1。
职业价值观维度研究包括两维度观点( Herzberg, 1951 )、 三维度观点(凌文辁, 1999)、十一因子观点(顾雪英, 2001) 等。此外,学者们也曾对职业价值观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进行过研 究。其中部分学者就曾对职业价值观与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如, Bandura (1977)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自我效 能感会对职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德荣 (1999) 等的研究发现 职业价值观与
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5] ,例如 内控且注重外在工作价值的大学生, 其自我效能较高。 基于以上 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职业价值观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 的正向影响。
(二)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早在 20 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然而,学术 界至今仍不能对就业能力给予明确的界定。 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 和研究范围, 本文所指的就业能力特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于大 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国内研究者郑晓明( 2002)代表了大多数
学者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 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 满足社 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6] 具体来说 ,就业 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 力。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 , 学者们也曾进行研究探索,见表 2.
综上,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对应的, 大学生在校期 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从事、 获取工作的能力。 回顾就业能 力的相关研究, 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职 业价值观就是其中之一。
Manze和Peter(2002)的研究显示出个
体特质能够影响就业能力, 其中个体特质就包括了个体的基本信 念、价值观等。 Fugate(2004) 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 的心理社会建构,其会受到个体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任江林 (2005) 的研究则进一步认为,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要树 立正确的成才观、 就业观, 亦即良好的职业观可以作用于就业能 力。基于此,本
文提出第二个假设: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具有 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 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 (theory of self-efficacy) 最早由 Bandura (1977)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 是认知、 情绪、行为技能被组织起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能力信念。 [7]
对于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学者们也曾进行过相关 的研究。 Bandura 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 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 [8] 一旦开始行动,他们会付 出更多的努力, 坚持更长的时间, 即使遇到挫折时又能很快恢复 过来,这些都有利于就业能力的提高。 Manze和Peter(2002)认 为影响就业能力的个体特质中同样包括自我效能方面的因素。 而 Fugate(2004) 的研究则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 响。为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具有显 著的正向影响。
(四)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时所要追求及重视的工作 条件,它能够形成一股内在动力 (Nord, Brief, Atich &
Doherty ,1988) 。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往往能够影响 到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包括自我效能感)。如,学者们的研究就 曾指出注重外在工作价值的大学生,其自我效能较高(张德荣, 1999)。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时,他们会设定更高的目 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即使遇到挫折也会 很快恢复过来, 逐渐地其经验和能力会得到提高。 基于上面的论 述,本文提出第四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