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3.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4.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二、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三、传授新知
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再通过画图比较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个△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根据前面的操作,得到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通过上述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探究中总结结论的方法,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思考教材39页的探究4并得到结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通过P19思考: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探究5:任意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和Rt△ABC比较,它们全等吗?
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3.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
利用探究5得到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总结出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课本第29页习题1.3的第1、2、3、4、5、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