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A:双频激电仪的技术要求与使用规定
A1 对双频激电仪的要求
S-2、 S-3、S-3双频激电仪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 液晶显示屏字迹完整清晰,无漏液现象。 ⑵ 各开关旋转灵活,接触良好。
⑶ 应有良好的电屏蔽性能,当转动各开关旋钮或接触面板金属裸露部分时,电表指针无摆动现象。
⑷ 应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仪器面板,电池盖板,各种开关旋钮均完整无损,有密封橡胶圈或毛毯垫圈,防止潮湿空气进入。
⑸ 电位差测程换档误差不超过±1.5%。 ⑹ 电位差测程换档假幅频率,不超过±0.5%。 ⑺ 电位差漂移:不超过±1.5%/4小时。 ⑻ 幅频率漂移:不超过±1.5%/4小时。 ⑼ 幅频率自校差:≤0.5%。 ⑽ 感应耦合加幅频率不大于30%时,采用去耦措施后,应在0.5%以内。 ⑾ 应具有鉴别发送机和接收机相位同、异功能。 ⑿ 输入阻抗不小于3兆欧姆·米。 A2 双频激电仪使用方法
A2.1 S-2 、S-3双频激电仪使用方法 A2.1.1准备工作
①检查电源电压“功能开关”分别置E1—,E2+,E2,读数的绝对值分别在15.00V,15.00V,5.90V以上,否则应更换机箱底部电池盒内的相应电池(只需要更换电压不足的电池),如果显示屏上出现“LOBAT”字样,则更换电池盒内E3电池。
②调电零点,复位开关置复位,功能开关分别置VG、GD,分别调置JG,JD电位器,至显示屏上显示“+0”和“-0”。
③校验
1) 用导线将发送机“校验”端与接收机“MN”端连接,发送机“功能”开关置“校验”,供电电源45V,调“校验”电压电位器使输出电流稳定在100mA。
2) 接收机“量程”开关置“200mV”档,“自校”置关,调VD、VG电位器,使VD、VG绝对值都为20mV,这时,Fs=0.0±0.1%,旋上电位器保护
11
帽。
3) 去掉接收机与发送机的连接,打开“自校”记下VD、VG、Fs值(此时勿动VD,VG电位器),工作时如需自校,以此时的读数为基准检查仪器的性能。当接收机远离发送机,不能经常用发送机来进行“校验”。为检查接收机漂移等性能而设立自校。 A2.1.2不抗耦鉴相使用
① 电源通,接上M、N电极线(“自校”一定注意关),量程设置适当档,指示表作双频摆动,开机13秒后仪器显示VD(或VG)、Fs的读数,第二周期后记录VD(或VG)、Fs的值。
② 工作十分钟记一次时间,发送机记一次电流(时间间隔可由使用者选定),以便于计算。
③ 如需测MN电极接地电阻,在发送机不供电时,“功能”开关置RMN,“复位”开关置“复位”,液晶屏上所显示的数字即为MN间的接地电阻值。
④ 在工作中,接收机半小时进行一次“自校”,如发现Fs变化较大,可调整VD(或VG)电位器使Fs与开工时一致。 A2.1.3 S-3抗耦鉴相使用
① 需进行去耦和鉴相时,卸调机箱边的螺钉,取出机芯,将底板上的“抗耦”开关置“抗耦”。
② 接收机开机,重新对仪器进行校验,其它操作步骤与不抗耦鉴相时相同。
③ 要鉴相时,用对接插头线连接发送机与接收机,“功能”开关置V,这时液晶屏上若显示正值为接受和发送同相,负值为反相。 A2.2 SQ-1双频激电仪使用方法 A2.2.1准备工作
① 检查电源电压,“功能开关”分别置E,读数的绝对值应在4.8V以上,否则应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如果显示屏上出现“→”字样,应更换电池盒内9V电池。
② 校验
1) 用导线将发送机“校验”端与接收机“M、N”端连接,发送机“功能”开关置“校验”,供电电源为22.5V,调“校验”电压电位器使输出电流稳定在100mA。接收机“量程”开关置“20mv”档,“自校”关,调VD、VH电位器,使VD、VH绝对值都为10mv,这时,Fs=0.0±0.1%。
2) 去掉接收机与发送机的连接,打开“自校”记下VD、VH、Fs值(此时勿动VD、VH电位器),工作时如需自校,以此时的读数为基准检查仪器的性能。
A2.2.2使用步骤
① 打开电源,接上M、N电极线(“自校”开关一定要注意置“关”),量程设置适当档,指示表作双频摆动,待仪器读数稳定后记录VH(或VD)、
12
Fs值。
② 工作十分钟记一次时间,和发送电流。
③ 如需测MN电极接地电阻,按下RMN按钮,指示表显示MN间的接地电阻值。
④ 工作进行中、接收机1~2小时进行一次“自校”,如发现Fs变化较大,可调整VH(或VD)电位器,使Fs与开工时一致。 A3 注意事项
① 输入信号不得小于测量档的1/3,否则应换置小一档的量程,如在20mV档输入信号应不小于6mV,如信号小于6mV,应置6 mV档,这样才能保证观测精度。如在大档读小信号,读出的电位差值和幅频率值都是假值,而且读数不稳定。
② 输入信号不要超过2000mv。 ③ 输入信号大小不清楚时,量程应先置大档,再视信号大小选择适当档。 ④ M、N间的接地电阻不能太大,最好不要超过30千欧姆,如出现Fs负值,首先应检查M、N间的接地电阻。
⑤ 在干扰大的地区,如读数不够稳定,建议采用多次读数取平均值的办法来保证精度。
附录B:幅频率的标本测定法
B1 用双频仪测定标本常用"强迫电流法",其特点是使所供电流全部通过标本,做法上有标本架法,封腊法,泥团法。下面以泥团法为例。
1R2电池K23R1R34AM+-ABNB发送机泥团标本泥团MN接收机 B2 在测量幅频率时,MN测量电极靠近标本两侧面。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13
① 按图接好标本测量装置,打开发送机和接收机,选好测量档,将双刀开关K掷于:"1,2"位置,将测量电极信号接至接收机,读得MN之间的高频电位差△UMN,并记入附表的△UMN栏中,又读得此时的幅频率,记入FU栏。
② 将双刀开关K置于"3,4"位置,将标准电阻R3两端的高频电位差,记入△U1栏,又读得幅频率,进入F1栏。
③ 当标本形状规则时,可以将MN测量电极移至标本上,读得其高频电位差记入△UP栏内,并量下MN之间距离和标本的截面积S记入档中。
④ 改变供电电流(改变供电电源或改变限流电阻),重复1)-3)的步骤。 B3 数据处理
① 通过标本的电流IG=△UI/1000。 ② 根据FU和F1按下式计算标本的幅频率:
F= (FU-F1 ) / ( 1+F1 )
③ 计算标本电阻率:
ρ= S·ΔUρ /( L·IG )
B4 在测定标本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 标本在测定前要在当地的天然水中浸泡48小时。标本应尽可能规整,以便计算其截面积标本的大小,一般为6cm×6cm×10cm左右。
② 如遇致密块状标本,可将M极直接接到标本上,而N极则尽量靠近标本,但不要接触标本。
③ 测量时电流密度一般应在10μA/cm2以上,以与野外情况接近。
④ 测定标本的幅频率或电阻率时,每一标本的侧面及含矿不均匀的部分均应测定,取其平均值,作为这一标本的幅频率或电阻率值。
附表:双频激电法标本电性测量记录 标本号 供电ΔUMNFUΔUIIG ( μA) FUFΔUpS L (cm) ρ 备电位 (mv) (%) (mv) (%) (%) (mv) (cm2) (Ω·m) 注 附录C:设计书编写提纲
C1 前言
C1.1 目的任务
主要包括项目来源、任务、工作时间、成果提交及有关要求。 C1.2工作区范围及地理条件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范围、自然地理、气候概况等。附
14
工区交通位置图。 C2工作区地质概况 C2.1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主要是地质、物探面积性工作和异常检查的情况。 C2.2地质概况
主要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 C2.3地球物理特征
主要是区域构造、地层、岩性特征和岩矿石的物性参数。 C2.4异常特征
按工作区总的异常和拟检查的异常分别描述。 C3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C3.1工作部署及技术思路
根据目的任务、工作区的以往工作程度和地质概况,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总体部署安排。 C3.2工作方法及实物工作量
根据任务要求分别按普查、详查、工程验证的要求确定工作方法和工作量。
C3.3主要技术(精度)指标 C4 预期提交的成果 C5经费预算
C6组织管理与保证措施
主要指人员组成、工作程序、进度及时间计划、质量保证、生产安全、组织措施等。
附录D:报告书编写提纲
D1 前言
D1.1 目的任务
主要包括项目来源、任务、工作时间及有关要求。 D1.2工作区范围及地理条件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范围、自然地理、气候概况等。附工区交通位置图。
D1.3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D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D2工作区地质概况 D2.1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主要是地质、物探面积性工作和异常检查的情况。 D2.2地质概况
15